《哲学研究》2023年第7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0-24 阅读量:425

1955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使命和担当

孙正聿


[摘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问题的人类性”和“思想的普遍性”,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根本使命,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凝炼其“活的灵魂”。以“两个结合”为深厚底蕴和实质内容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探索了一系列关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命运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问题”,而且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质内容,提炼出一系列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一系列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性思想”。这不仅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而且愈益彰显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塑造新的“文明形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文明的“活的灵魂”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辩证法的逻辑哲学研究——基于广义现象学运动的视角

曹瑜


[摘要]近现代西方哲学在形式逻辑转向先验逻辑的过程中,如何将辩证法融入其中,既成为逻辑学研究无法绕开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成为贯穿于现当代哲学史的一条隐线。作为近代形式逻辑的变革者,康德基于对逻辑学与知识学存在论关系的反思,将矛盾律原理设定为先验逻辑的第一原理。黑格尔基于对康德先验哲学思维与存在二分关系的精神现象学反思,在思维辩证法的架构内,将“思辨的哲学的思维”看作是一切概念和范畴、一切哲学及其构造原则的起源和有效性原则。不同于黑格尔对康德先验意识内在构造的思辨哲学阐释,胡塞尔通过对意识的意向性构造及其观念构成物的主客观双侧性还原,使先验逻辑奠基于理性主义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原则,并成为超越一切逻辑形式的理性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劳动现象学基于对精神现象学和意识现象学逻辑地接续与超越,在实践辩证法的创构中,为康德以来内置于先验哲学及其逻辑范畴中“两个X”的明证性和彻底性解答提供了经得起检验的新方案。

[关键词]辩证法;逻辑哲学;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现象学运动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略论“羞恶之心”

伍晓明


[摘要]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如果义就是在涉及他人时做应该做的事,问题就成为,什么才是应该的,谁来决定这一应该,如何决定这一应该。孟子认为,是由自己来决定这一应该,因为我从内心里就知道什么是应该的。此心即孟子所谓“羞恶之心”。羞恶之心可以通过人如何开始掩埋自己死去父母的一个虚构场景来具体分析。为此首先需要分析羞、愧、耻等关键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在这些准备性的分析之后,丧葬的起源将被显示为是伦理的,而非自然的或血缘的。因此,孟子在关于丧葬如何开始的虚构中与他的良知良能说矛盾。义源于人的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只在我面对他人之时涌现。羞恶之心推动我在面对他人之时要对得起和对得住他人。然而,如何对得起和对得住却还没有先天的道理,没有给定的规范,因此自己才必须作出决定,而支配决定的唯一因素就是自己所面对的他人本身。

[关键词]羞恶之心;义;羞;愧;耻;他人

[中图分类号]B22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反思: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概念

张汝伦


[摘要]反思是哲学的基本方法,反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具有灵魂与枢纽的地位。没有反思,黑格尔不可能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黑格尔的反思概念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概念根本不同,它不是人主观意识的反思,而是存在自身的反思。反思不是人主观的心理活动或思维活动,而是存在本身的结构运动。黑格尔把反思结构分解为设定反思、外在反思、规定反思三个阶段或环节。设定反思表明作为本质的反思或思辨反思不同于知性的反思,它要将知性思维造成的存在与思维的外在关系变为存在的自我关系。外在反思是要说明世界的规定性是如何产生的。外在反思使逻辑得以保持不断的开放,而非自我封闭的结构。规定反思是设定反思和外在反思的统一,它阐明思辨反思与知性反思的根本区别,表明思辨哲学对知性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黑格尔的反思概念一方面真正克服了近代主体主义的反思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在建立他自己的思辨形而上学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黑格尔;反思;知性;形而上学;思辨哲学

[中图分类号]B516.35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感性学的历史、危机与新生——当代德国美学的重构路径

杨震


[摘要]从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到休谟时代的鉴赏论和鲍姆嘉通的低级认识论,再到康德对反思判断力的先验阐明,感性学赢得了其否定和肯定的定义:作为基于“感性认识”与“认识诸能力间游戏”的活动,感性学区别于理论认识与道德实践。但因其未超出认识论,所以此类定义没能给“感性”提供充足的自律空间,导致它在黑格尔、谢林之后陷入智性主义的艺术哲学,并受到当代观念艺术的严重挑战。为了重构“感性学”,泽尔、伯梅、门克等当代德国美学家聚焦于经验过程本身,提出了“显现”“气氛”“力”等理论,将“感性”澄清为时间性、空间性、身体性与模糊性,不仅使感性学区别于理论与道德的超时空性、非身体性与确定性,还使它获得了更为独立且更具兼容性的当代视野。

[关键词]感性学;时间性;空间性;身体性;模糊性

[中图分类号]B83-02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70K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美国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