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5-01-09 阅读量:4359


·笔      谈·

·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


红山文化确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贾笑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陶寺文化与早期中国的初构

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大一统视野下的西周分封制

   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


先秦秦汉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专题研究·

东汉西南夷道上的王朝经略

薛梦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副教授)

宋高宗海上避难研究
黄纯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从“中学”人才培育看清末文化危机应对
郭书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法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查理七世军事改革
许二斌(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读史札记·


皋陶与《皋陶谟》考论 
张怀通(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



·笔      谈·

·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


红山文化确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贾笑冰


  要:连续性和创新性是史前时期已经形成并内化于区域文明中的特性,进而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先秦思想史从“绝地天通”到周公“制礼作乐”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轴心突破”,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连续性变化和创新性发展。“绝地天通”是整合信仰体系的重要变革,考古学证据显示这次变革可以追溯到距今58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红山文化。从红山文化到红山文明,是连续性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陶寺文化与早期中国的初构 

李禹阶


摘  要:陶寺文化是史前中原核心区最早产生、具有较完备权力要素的都邑邦国文化形态。在中原地区特有的内外压力与应力机制中,陶寺文化形成以族权为基础、祖先神崇拜为信仰、早期“王权”为中心的制度模式,构成了“其外无界”、“其内无间”的早期中国体制雏形和跨血缘、族群、文化的“天下结构”理念。它在龙山时代四方文化的“碰撞”、“熔合”中,继承仰韶晚期传统,并以外来文化之“用”充实本土文化之“体”,形成内聚性与开放性的政治特质,建立了政治机制、文化融合与族群整合的社会结构。由于陶寺文化与唐虞时代存在时空交集,陶寺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立了政治制度基础,并为“最初的中国”的形成,以及先秦华夏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奠定了基石。

大一统视野下的西周分封制

   


  要:从近出金文资料与清华简看,周初分封建立的央地关系模式有较强的中央集权属性。周公东征后在战略要冲设置隶属中央的地方军政机构,“诸‘侯’”作为周王派遣到地方政区的主官,需要接受中央任免与监督。三卿等地方封国的主要官僚,由中央直接任命。在“分寄式中央集权”体制的严格管控下,封国基本上能够恪尽职守、勤恤王事,裂土自重、对抗中央的情况较少。

先秦秦汉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

卜宪群


摘  要:先秦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结构不断“向内凝聚”,君主权力逐步加强,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化,官僚制产生,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向大一统中央集权方向发展。秦汉时期,在建构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实践中,出现以君权为核心、分工合作、相互制衡的中央集权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模式,以公天下、民本、德法相依为指导的治理理念与实践,以国家安全与民生保障为主旨的公共工程建设与社会政策措施。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型”特征,推动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至今,也为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专题研究·



东汉西南夷道上的王朝经略

薛梦潇


  要:东汉官方持续营修道路,保障徼外人群经西南夷道奉贡内属,又制作道路景观,与军事行动、行政建置调整相配合,较西汉时期更广泛地在西南边地实施控御。正是因为政治威怀深入西南边地,东汉遂能在交通要道沿线有效调配军马、盐铁、柑橘等性质不一的统治资源,将其投入影响王朝命运的战争,或纳入赋税、贡输体系。在经济利益、政治文化认同的碰撞、共生、交融下,西南地区参与到造就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合力中。

宋高宗海上避难研究

黄纯艳


摘  要:海上避难深刻影响宋高宗个人心理和政策取向,奠定南宋“立国规模”,使南宋具有独特“海洋气象”。南宋海上贸易、海防制度、滨海社会控制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前代出现显著变化,彰显出南宋海洋文明开放包容、和平互利的特性。南宋海洋文明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并对元明清产生深远影响。

从“中学”人才培育看清末文化危机应对

郭书愚


  要:培养“中学”人才是清季应对文化危机的重要方式。清廷颁行由中小学堂逐级递升直至通儒院的一整套中学教育方案,各省几乎都有培养中学人才的办学规划和举措,在储存文史之才、保存传统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但应对文化危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如何安顿中西学,需综合考量权衡中学渊源有自的传统和时代需求。清末朝野培养中学人才方案取向各异,往往趋于极端。坚守传统者忽视致用,讲求致用者有将中学工具化的倾向,均不同程度忽略中学这一文化体系的特质,甚至改变了“道”“器”相依的传统,伤及其主体性,皆未成为应对文化危机的良方。

法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查理七世军事改革

许二斌


摘  要:查理七世及其顾问解决了和平时期供养军队的难题,创建了中世纪以来西欧第一支常备军——敕令骑兵队。一支纪律严格、战斗力强的军队使查理七世迅速收复被英军占领的土地,赢得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常备军的建立是法国绝对主义王权兴起的关键步骤,也是其从封建君主国向近代国家转变的重要节点,它促进了法国国家统一和国家认同的形成,推动国家对暴力的垄断,改善了法国的社会治安。查理七世改革推动了法国迈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70K
上一篇:《哲学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下一篇:《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