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5-01-09 阅读量:4375



应重视荀子思想的历时性发展之维


梁涛


内容摘要:

目前荀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忽视荀子思想历时性发展的问题,学者往往把《荀子》三十二篇看作一个整体,用某一篇或几篇的观点去解读其他各篇,结果得出不同的观点,造成不必要的争论,或者指责荀子思想存在内在矛盾。荀子一生经历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赵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影响,《荀子》为议论体,其各篇是荀子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存在观点的变化是正常现象。荀子的人性论是情性-知性说,既认为放纵情性会导致争夺、混乱,又主张依据知性可以明确规范,建立秩序,只不过对情性、知性的具体理解存在前后的变化,因而存在不同的表达。性恶心善说是《性恶》篇的人性论主张,是对情性-知性说的具体表达,不适合运用到其他各篇。荀子没有提出性朴说,而是主张朴-伪说或性朴-伪盛说,它同样只适用于《礼论》篇,不可推及到其他各篇。荀学研究者应当借鉴西方学者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历时性研究已经是普遍性做法,完成从系统-统一论范式到历史-发生论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

荀学 历时性 情性-知性 性恶心善 性朴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荀子诚论新探


马欣欣


内容摘要:

荀子主张人性生而无仁义,故内圣的达成路径只能由外而内,“形”的工夫论意义在荀子诚论中便得到凸显。“诚心守仁则形”是说人若能用心真诚不二地践行、持守仁义,后者会内化于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修道而成德的工夫。此后,德不可掩,形内必显外,故“形”兼“形成于内”与“形见于外”两义,前者逻辑在先且是后者的前提。以心观之,“形成于内”是指心在道德实践中对仁义之道的通明,“形见于外”则是指内化之德性向外的显见,两者分别与“化性”及“起伪”照应。从整体上把握,《不苟》篇“诚论”始于养心,终于化民,体现着内圣外王之道。就此而言,认为荀子缺少内圣思想的看法是一种误解。

关键词:

荀子 诚论 形 化性起伪 内圣外王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论《周易》事功旨趣下“主体性”的张扬


张志宏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指向实现对生命与本质实存的追求,我们称之为事功旨趣。事功旨趣推动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周易》通过拟象与系辞的方式不仅将人类的主体意志融入到天地之道及其构造的时势格局中,而且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天道与时势以成就事功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周易》就是一部肯认主体意志的事功价值,张扬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经典。

关键词:

《周易》 事功旨趣 主体性 易经 易传

作者单位: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作为中间项的“理”:黄老道物关系的三种视角


李秋红


内容摘要:

在思考一个充满差异性和偶然性但却有秩序、有条理的世界如何可能时,黄老道家发现了“理”的概念。“理”成为道物关系的中间项即“道--物”结构的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黄老道家对于事物秩序之来源和依据理解。对应于“理”的不同意义,道物关系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秩序形态:(1)道以“理”划分事物的界线,规定了事物所占有的范围和位置;(2)道以“理”划定事物的行动路径,规定了行动的方式和时机;(3)道以“理”接通不同个体,规定了事物的伦理角色。这三者分别展现了道对于事物的存在状态、发展趋势和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定,为理解黄老道家道物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黄老道家 道 理 秩序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感事:先秦儒家“格物论”的当代阐释


耿芳朝


内容摘要:

现代学者以“感事”解“格物”,指向实践之知;承袭此种诠释思路,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感”则呈现为主体的理智德性。由此,先秦儒家“格物论”所寓意的认知活动则超越了传统相对偏狭的心性论范畴,不仅指向内省之知和德性的修习,也将宽泛意义上外在世界纳入认知领域和实践范围之内。在这一理论加持下,以“感”为表现的心之认知形式使得诸感官与心直接相通成为可能,据此寓示了先秦儒家致知思想的超验认知进路,有别于康德意义上的经验认知接受形式。基于“感事”所展开的认知活动,使得主体以“感”的方式进入他人和万物,进而获取整全的知觉信念,达致“感通”的认知效果和真理性的知识,从而助力主体追求一种“扩展的知识”。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格物致知 感 德性认识论 理智德性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事视域中的史与势:以理学为中心


黄河


内容摘要:

人的存在与发展内在地蕴含时间之维,并相应地展示为历史过程,在“事”之视域下呈现为“史”与“势”。“事”在时间之维的历史追溯,皆沉淀为“史”,而“事”在当下或未来的无限延展,则构成“势”之内涵。根据“史”以事成的设定,宋明儒从“事中有理”推衍出“史中求理”,并将后者作为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夫。用以概括与物、人、事等相关的现象形势、存在情景或发展趋向之“势”,在实质层面关联着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宋明儒由此提出“事势”,亦即“事”得以展开的特定场景和发展趋向。以“事”的展开为背景,“势”既构成了有利的一面,又表现出与人相对或非人能够左右的一面,故而应“顺势”而为和以事“成势”。以“事”观之,“史”与“势”似乎不是宋理学的思想向度,但其义理阐发每每以“史”为基源、以“势”为背景,并演绎出独特的治史理路和颇具特色的历史哲学之维。

关键词:

史 势 理学 事视域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



理学对“仁”的情感性问题讨论及其意义


肖永奎


内容摘要:

相比于前代儒学将爱的情感作为仁的首要特征,宋明理学从体用论的视角重新思考了仁德中性情关系问题。程颐认为仁性是仁德的真正根源,而情感仅仅是仁性的表现形式,这一观点使得仁学中所隐含的“性情之辩”的问题彰显了出来。其后的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诸多论述,在与张栻等人的论辩中,提出了仁是“爱之理”、“心之德”等的说法,建立了一个以仁及其情感性为核心,贯穿四德、四端等的系统的仁学论说。但随着明末理学进入了一个反思的阶段,程、朱的这一论说也得到重新的认识,以刘宗周、王夫之为代表,紧扣恻隐的地位与性质问题,提出了恻隐心就是仁的观点,虽然他们的思路与具体说法有所区别,但批评的目标都指向了程、朱的观点,并试图重建儒家的仁学论说。

关键词:

仁 爱 恻隐 四端

作者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社科部



孔孟言说方式与朱子的哲学进展


王维昊


内容摘要:

孔孟等圣贤言道较后世学者更精,是朱子尊崇《论》《孟》等经典文献的重要原因。在朱子看来,孔孟之言分别是“工夫言说”与“指示言说”,两种言说在语辞之外,还同时以“工夫”或“端绪”为表意中介。这样的“二重言说”避免了语辞的规定性限制形上本体的普遍性,对象性认知结构贬降形上本体的主动性,有独特的理论优势。朱子的经学研治始终与哲学进展紧密互动,对孔孟言说方式的理解同时是重要的哲学成果,以之为基础,朱子在“心”论等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思想突破。

关键词:

朱子经学 《论语》 《孟子》 心论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儒家论“聪明”

——以朱子为中心的考察


李毅


内容摘要:

儒家反对局部性的聪明,但崇尚全局性的聪明。儒家以全局性的聪明为圣人、学者的首要品质。在儒家看来,全局性的聪明是德性本身的应有之义,是德性中“成始成终”的枢纽性德目。因此,儒家德性之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帮助学者开发、运用全局性的聪明。程朱理学特别重视“致知格物”和“敬”,认为前者是“开天聪明”的总方法,后者则是既有的聪明得以顺利运用的总前提。儒家帮助学者开发、运用其全局性聪明,是为了使得他们能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成己成物。儒家对“聪明”的这些论述,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儒家 聪明 致知格物 敬 成己成物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陈亮的心、身批判与重构:以杨时为参照


陈超


内容摘要:

陈亮的心、身论受到杨时影响:其反对杨氏镜喻式的心论,故强调“心”的变动可能与修养工夫的永恒性;而杨时以“身”譬喻“体用”的思路,也促使陈亮重视“道”的一体性及日常性。在此基础上,陈亮视“定分”为其心、身论的枢纽:“定分”一则以礼法形式限制“侈心”的萌生,二则为现实中恢复“一体”秩序之实践提供前提。以上的重构活动,在展示陈亮关于理学资源之复杂态度的同时,亦反映出其沟通形上与形下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陈亮 心 身 杨时 定分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阳明“志”与“良知”关系新论

——以“知与充与遏者,志也”为中心


孔维鑫


内容摘要:

阳明揭致良知前,“志”在地位和功能上类似于揭致良知后的“良知”。其中“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一句能够容许“志”具有分辨意念善恶的能力这种强解读,“天聪明”便是对“志能知意念善恶”能力的描述。弱一点的解读方式可以是“志”结合着“是非之心”一并发挥了“自知”的功能,但认清私意的关键在于志切。其中的机制是“志”籍由其“指向至善性”来区分同己的和异己的意念,籍由其“持续实践性”不断地对于同己的意念便扩充之,对于异己的意念则遏制之。比拟一些学者将晚期“良知自知”解说为“情感主义”的,揭致良知前“志”的“自知”机制则可谓“意志主义”的。

关键词:

王阳明 志 良知 自知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经是史还是文: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两种解读


秦行国


内容摘要:

章太炎服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提出“六经无非一史”。他将六经皆列为古史,当之为记载的政治、法制的载体,同时对六经的宗教性、官书性加以质疑,视之为客观之学。在刘师培看来,六经之所以为经,在于其兼具偶、韵、文藻的特点,具有文章的独特美感,六经之中皆含有文,是故“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其以骈文为正宗,赋予了美学意义。章太炎、刘师培虽分别从史学与文学的视角来理解六经,然其宗旨却是一致的,章太炎认为语言文字、风俗、历史乃一国之特性,依靠史籍记录,可以激发人的民族感情,鼓舞人心;刘师培崇尚文学,并不是为了玩弄辞藻、敷写性情,他以文学为羽翼,凭此来启迪民众,保存国学,二人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为根本归宿。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解读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章太炎 刘师培 六经 历史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熊十力的经学革命与革命经学


曾海龙


内容摘要: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物,熊十力遍疑今文学与古文学,并无清晰的今古文学之分野。但就对经典的阐释理路与思想特质而言,他无疑是位不折不扣的今文学家。对熊十力经学思想的考察,须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理解新唯识论系统与其经学论述的关系,一方面要追问他通过经学创明了何种政教主张。就前一方面而言,熊十力延续、批判并深化了康有为等人的近世今文学,并将经学义理与性理之学融会为一体,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对传统经学进行了进一步革命。就后一方面而言,熊十力的经学革命催生出了革命经学,进而否定了康有为的现代中国方案,这又印证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经学 革命 大同 三世 熊十力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哲学系



竞争生智慧:章太炎哲学的真精神


蔡志栋


内容摘要:

章太炎清醒地意识到了中华文明所面临的革命道德如何培养、西方进化论文明观的进逼以及传统文化如何熔铸出新等三大时代问题发出的挑战。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为主干,采纳佛学术语,解读儒道等古典思想,对勘西方哲学和文化,构建了以唯识学系统为基本架构的真如哲学体系。期间体现的认识挑战、勇敢回应、推陈出新的策略是其哲学的真精神,也是中华现代文明的创生机制。研究章太炎哲学,除去要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要学此种真精神。此刻,章太炎哲学将发挥思想资源的作用。对于章太炎而言,既需要学术知音,懂得其思想;更需要“自贵其心”的心佛众生,面对时代挑战,提出回应之道,遥契其“竞争生智慧”的洞见。章太炎哲学构成了中华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在创造机制也启发着我们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延续中华文明的新路。

关键词:

章太炎 竞争生智慧 自作新子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马一浮“性德说”探析


李永亮


内容摘要:

儒学论德名相众多,各有其义,马一浮博览经籍,囊括群言,援佛入儒,举以统类,指归自性,提出“性德说”。“性德说”有三要义:一曰性德本来具足,二曰性德统摄诸德,三曰性德修德不二。性德是自性之德,本来具备满足,本无纤毫过患,需向内体究,不可向外驰求。性德备含众德,可统领收摄仁、义、礼、智、信、勇、圣、中、和、至诚、至善、敬、孝等诸多德目。性德修德并举,不可执性废修,应当因修显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性即修,即修即性,是为性德修德不二。马一浮的“性德说”展现了儒佛会通的特色,贯彻了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

关键词:

性德 本来具足 统摄 不二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直接之知”“知识之知”与“如实知”

——唐君毅广义知论要义


陈鹏


内容摘要:

作为现代新儒学心学一系的重要代表,唐君毅通过心觉所向所应、心之感通明觉以及知情意之联通形成对“广义之知”的概念界说。在这个概念视野下,他将知区分为“直接之知”与“知识之知”,又将“直接之知”区分为“先知识”之知与“超知识”之知。唐君毅以广义之“知”去涵盖“直接之知”与“知识之知”,同时以“如实知”统合知行,形成一广义“知论”架构。从某个角度说,这是恢复了“知”的古义,在传统思想话语中,“知”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广泛涵摄性的概念,只是在现代知识化的浪潮下,我们对传统之“知”的诠释往往“知识化”了。当然,此恢复不是完全回到原有的“知论”话语系统,而是要正视并消化知识之知的现代地位,实现对“科学一元论”、“为知识而知识之纯知论”的超越。

关键词:

唐君毅 广义知论 直接之知 知识之知 如实知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70K
上一篇:《历史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下一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年第7期目录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