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非洲》2024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5-01-09 阅读量:4360




全球安全秩序重塑与中国的中东安全治理


唐永胜 余国庆 刘胜湘 余建华


内容提要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持续增多,进入深度变迁的重要阶段。中东地区作为全球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正处于世界与地区内外双重变局同步交织、叠加激荡的历史转折进程中,安全形势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尤其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推高了中东安全风险,对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秩序重塑提出了迫切要求。域外大国基于不同目的与手段介入中东安全事务,对中东安全治理产生了不同影响:美国和英国通过制裁、干涉和军事打击等手段干预中东安全事务,对地区安全秩序具有破坏性作用;法国和德国基于防范中东安全影响外溢考虑,分别采用政治手段和平衡政策加以应对;俄罗斯逐渐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显示其独特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中东安全治理合作,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中东地区的和解潮,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贡献。

关键词

安全秩序 中东安全 中国的中东外交 全球安全倡议 安全合作 安全治理

作者简介

唐永胜,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少将;余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胜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建华,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人类起源的非洲考古:发现、积累与辩论


李安山


内容提要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学界虽尚无定论,但基本认可非洲作为人类诞生地之一或唯一诞生地。这一重要结论源于考古人员在非洲大陆有价值且持续的人类化石重大发现:1924年雷蒙德·达特最早发现人类化石——“南方古猿非洲种”,尽管其观点备受争议,但通过在南部、东部和中部非洲其他类型的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了他的发现对人类起源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考古人员在20世纪非洲大陆获得的“能人”头骨、直立人标本,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图迈”“伊莱雷特足迹”“大个子”等丰富的考古新发掘,表明从2200万年前的原始类人猿到200万年前的人类物种均已在非洲发现,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头盖骨化石系列最为齐全。同时,分子遗传基因研究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证据,近年的语言学研究也有类似推论。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和传播的讨论,学界仍在持续深化中。

关键词

人类起源 人类化石 雷蒙德·达特 “南方古猿非洲种”  “汤恩小孩” 非洲考古 进化论

作者简介

李安山,北京大学荣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从种族政治到利益政治:反对党

参与南非选举政治的嬗变


张永宏 孙利珍


内容提要

南非的反对党主要由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组织转化而来,有着种族身份的深刻烙印。新南非诞生后,黑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但经济上依然是白人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种族政治与南非的政治理想格格不入,黑白种族界限不断被打破、被淡化;另一方面,基于种族划分的利益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种族利益与经济利益依然处于同构状态。在选举政治的排他性竞争中,反对党要巩固既有的选民基础,不得不在种族政治与利益政治两个方向上进行双建构。随着社会阶层的重组、分化和非国大主导党体制的持续弱化,政党政治博弈的核心议题不断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政策领域,黑白之分逐渐转向左右之争,种族政治逐渐让位于利益政治。经过30年的发展,南非经济变革与政治转型不相匹配的状况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变,2024年的大选结果也表明这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基于反对党的渊源和演进脉络,以及其参与选举政治的实践困境,南非要摆脱种族政治的历史束缚,建构起健康、有序的政党政治生态,执政党、反对党都必须直面与经济体制改革、自主发展道路选择相关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

非洲政治 选举政治 南非 反对党 种族政治 利益政治

作者简介

张永宏,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利珍,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国与南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成就、挑战与前瞻


张忠祥 欧阳媚卉


内容提要

南非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非洲国家,也是最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非洲国家。自2010年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各领域双边合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不断提升,经济上务实合作发展迅速,人文交流日益走深走实,在多边舞台和国际事务上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中南关系已成为中国同非洲乃至发展中国家间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此同时,南非经济增长乏力,电力供应紧张,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治安问题严峻,执政党非国大支持率下降,给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平稳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展望未来,中南双方应继续加强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现阶段重点合作解决南非电力危机;创新经贸合作方式,在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合作的基础上,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职业教育合作等新亮点;继续加强在人文交流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合作,以期构建高水平中南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中非关系 中国与南非合作 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非国大

作者简介

张忠祥,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媚卉,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南非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宋利芳


内容提要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非洲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基于世贸组织背景下1995~2021年南非对华反倾销的全部44个案例,可以发现:中国是南非反倾销的首要对象国;钢铁行业及制品是南非对华反倾销涉案最多的行业及产品;南非对华反倾销执行率较低,且主要基于倾销与损害缺乏因果关系;南非代表着南部非洲关税同盟5个成员国对华反倾销。南非对华反倾销高发的主要原因包括:南非倚重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救济措施扶持本国经济增长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是南非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国;钢铁产业是南非着力保护的制造业重要支柱产业;中国企业忽视利用价格承诺作为积极应诉的有效措施;中国对南非的反倾销案件稀少。南非对华反倾销的高发,已严重影响了中南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和中南经贸关系的深化。为此,中国应加强中南两国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对接合作,尽早与南非建立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重视对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及其对华反倾销的研究,扩大对南非以钢铁产业为重点的直接投资,积极应诉南非对华反倾销。

关键词

中国与南非经贸合作 南非 南部非洲关税同盟 对华反倾销 钢铁产业 价格承诺 直接投资

作者简介

宋利芳,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利比亚战后政治重建进程中的

“再部落化”问题探析


章远 於宾强


内容提要

部落主义是利比亚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卡扎菲当政时期,利比亚政治生态经历了从“去部落化”到倚重特定部落巩固统治权力的变化。2011年卡扎菲政权倒台后,该国启动国家重建的政治过渡进程。基于该国部落政治文化的历史遗产、部落参政的制度基础、部落和部落联盟已然嵌入利比亚的政治秩序的现实,以及少数部落群体寻求政治影响力的诉求,利比亚战后政治领域重现“再部落化”。当下,部落族群渐渐内聚为重要的政治性实体,其主要特征体现为:社会安全公共产品需求走向地方化和部落化;部落机会主义与国家分离主义合谋;部落尝试以独立的非国家行为体身份开展对外交往。“再部落化”使利比亚狭隘的地域型政治文化得以重现,加剧了本已恶化的国内安全形势、政治对抗及社会结构的碎裂使国家政治秩序运行失范,导致利比亚国家重建陷入困境。遏制与国家建构相悖的“再部落化”问题是利比亚战后重建和政治现代化发展中的长期挑战。

关键词

中东政治 利比亚 “再部落化” 部落政治

作者简介

章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於宾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阿科松博大坝与加纳国家建构


冯理达


内容提要

独立初期,加纳的国家建构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境,建设阿科松博大坝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机遇。大坝为该国初兴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水电能源,同时提高了居民电力覆盖率;部分电力资源还出口到周边国家,使加纳迈出了摆脱单一经济结构和外部依赖的重要一步;大坝本身的形象,经过加纳政府的改造,也从殖民主义项目成为国家的新象征,推动了加纳国民建立起对新生国家的认同。此外,以大坝建设为契机,恩克鲁玛通过官僚机构和专家团队对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沃尔特河盆地区域进行了改造,使该区域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之中,加强了居民对国家的依赖以及区域同国家政治经济的融合,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虽然阿科松博大坝项目在推动国家建构方面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大坝本身设计、管理等多方因素制约,但大坝对加纳国家建构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加纳 阿科松博大坝 恩克鲁玛

作者简介

冯理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70K
上一篇:《经济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文学评论》2024年第4期目录、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