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7-30 阅读量:5801


灵验的纹理

——从仪式行为的分析出发


程乐松


通常而言,仪式行为总被认为是指向某种预定的目标或者效验的。目标的达成则被定义为“灵验”,或者说是对超越力量的确证。实际上,仪式行为并不是针对超越力量的知识性验证,它是直接指向信仰表达的。对于信仰者而言,仪式行为是从一种特殊的预设性共识出发的,信仰启示中描述的超越世界及其与日常生活的互动机制就是这一共识的基础和具体内容。仪式行为的前提是信仰者的虔敬态度和信仰肯认,由此,精确的信仰表达一方面体现了仪式行为的高度规范性,另一方面则是信仰者眼中作为“灵验”的超越力量的“临在”。在信仰者和非信仰者看来,灵验的意涵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并不是冲突或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嵌套的交叠在一起,形成了对灵验内在理路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澄清信仰内外两个视角对于理解灵验的意义,从而凸显重构理解和诠释灵验的理论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灵验 仪式行为 表达 效验

作者 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君毅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以《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为中心


何仁富


宗教信仰源于两个基本的伦理原则:罪苦一致的正义原则和德福一致的善良原则。为了在终极意义上落实这两条原则,必然需要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朽的信仰,这是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儒家通过天道信仰和鬼神信仰来呈现自己对正义原则和善良原则的终极追求,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彰显人心天心不二、性与天道不二的形上信仰,通过“天地君亲师”的鬼神信仰体系彰显生死一体、德性生命永恒的人生信仰,以此安顿现实生命,彰显其宗教价值。未来中国文化的重建必然包含基于儒家宗教精神并融合其它宗教精神的新宗教的建立,新宗教精神是在“孔孟精神倒转”“宋明儒精神展开”的基础上,由道德理性基于生命经验建立的独立文化形式,是“天上人间一体化”的最圆满宗教。

关键词:唐君毅 儒家宗教精神 天道信仰 鬼神信仰 新宗教精神

作者 何仁富,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金代教亨禅师考


邢东风


教亨禅师是宋金时期北方临济宗的重要传人,也是金国佛教的领袖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及相关人物和事件,无疑是金代佛教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教亨,以往的研究仅限于佛教史传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不仅简略,而且还有分歧、错误。近年来,关于教亨及其周围人物的史料不断有新的发现,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但是有待系统的整理。本文试图把目前已知的教亨资料汇集起来,通过细致的读解,弄清教亨的经历以及和他相关的人物、事件,从而具体揭示宋金时期河南地区的佛教、乃至北方禅宗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教亨 金代 佛教 临济宗 嵩山

作者 邢东风,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



芮芮还是于阗:法献佛牙来源考


张风雷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刘宋时代西行求法僧法献(423-497)从西域赍来佛牙舍利和若干经、像的相关史料,认为依据法献弟子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和慧皎《高僧传》卷十三《法献传》的记载,可以明确得知:佛牙舍利得于芮芮,《观世音灭罪咒》得于于阗,《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得于高昌,金锤鍱像得于龟兹。这是关于法献佛牙及相关经、像传入中土的最可靠的记载。而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纪》以降,所谓佛牙、经、像乃法献从于阗赍来的说法,在后世影响很大,但不过是毫无根据的讹传而已。

键词:法献 佛牙 乌缠 芮芮 于阗

作者 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从民间宗教到正统宗教的海外华人宗教演变:越南明月居士林的案例


陈景熙


当代越南南部各省华人社会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越南华裔移民社会中,存在着潮汕籍移民创立的佛教团体“明月居士林”,供奉着尊称为“宋禅祖师”的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在世的广东省潮州府惠来县高僧释超月。对于宋禅祖师信仰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问题,现有研究成果较为薄弱。本文在对宋禅祖师信仰发源地及越南南部明月居士林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碑记、匾联、地方志书、乩文集、特刊及口述史料等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考稽宋禅祖师信仰在潮汕本土的发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该信仰系统在二战后越南南部地区的认同转变与本土化适应,探讨海外华人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海外华人 民间宗教 正统宗教 明月居士林

作者 陈景熙,历史学博士,汕头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教授、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徐大椿“道医”精神的三重内涵


赵怡然


徐大椿的“道医”思想是其医学人文的精神坚守,主要有三重内涵:以“灵胎”为字、“大椿”为名并且研读道教著作;用道教方术治病;理性融摄道教养生思想。徐氏的“道医”精神,坚守正“道”,正符合新时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迄今还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徐大椿 道教 方术 养生

作者 赵怡然,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甲马与祃文化关系考


王雪宁 芮法彬


甲马是民间祭祀祈福的版画图像,又称纸马、神马、神祃。部分学者认为神祃是对神马的错写,其原因在于甲马属于民间祭祀物品,与“祃”这一军队祭祀文化有着截然区别。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梳理分析,“祃”自先秦以来其内涵不断演变简化,及至明清时期随着军屯解体军户编入民籍的历史变化而沉降到民间社会,融入民间祭祀文化之中。因此文章认为甲马与祃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神祃也并非讹误错写,神祃名称的采用实际包含了研究者对甲马功用加以别分的特殊考量。

关键词:甲马 神祃 祃 旗纛

作者 王雪宁,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芮法彬,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马教廷国务院历史档案馆馆藏中梵关系文献探微


谢斯杰


罗马教廷国务院历史档案馆(Archivio Storico della Segreteria di Stato)藏有自1800年以来罗马教廷全部的外交档案文献,其数量之巨令人惊叹,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本文对罗马教廷国务院成立的背景、历史变迁及其历史档案馆中藏有的1800-1958年间的中梵关系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罗列和介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研究,基本完成了自1800年以来中梵关系相关档案的摸底工作。有关中梵关系、中国天主教教会的档案文献主要为该历史档案馆原特别教务部档案(Fondo Sacra Congregazione degli Affari Ecclesiastici Straordinari AA.EE.SS)所藏,是西方国家所藏与中梵关系相关的最系统、最权威的档案文献。对这部分文献的编目、整理,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学术界对中梵关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罗马教廷国务院历史档案馆 中梵关系 文献编目

作者 谢斯杰,欧洲史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19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视野下法国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进藏受阻相关活动史考

——杜多明主教引领进藏活动受阻困于察木多


刘瑞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政策层面全面“弛禁”天主教传华活动。1861年初,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一改往昔的“遮掩躲藏”,高举法国国旗公开实施进藏传教活动,不料却严重受阻并困于察木多。被驱逐出藏后,杜多明主教旋即前往北京求助法国公使团,却又意外遭到后者的“嫌弃”和“抛弃”。无望重返西藏的杜多明被迫折回欧洲申诉,却同样无果,西藏传教会持续十余年的进藏活动终告失败。“禁教”政策全面“弛禁”背景下,杜多明及其引领的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却严重受挫,这同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积极推行对华“合作政策”紧密关联。该政策特别强调全面“调和”对华关系,扶持清政府以保障列强在华政治及经济利益得以实现,为此西方各国不惜牺牲其在华宗教利益,杜多明及其引领的西藏传教会在中外国际关系交往中充当了牺牲品。本文将法国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进藏受阻相关活动置于19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视野下进行深入探析,以期释疑中国“禁教”政策“弛禁”背景下,天主教传华活动依然举步维艰这一令教内外人士十分困惑的历史现象,亦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国内学界对这一时期中外及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本研究涉及中、法、英等各方政治、宗教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笔者拟通过系列论文以完整呈现研究成果,该篇论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杜多明主教引领进藏活动受阻困于察木多。

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 杜多明 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 察木多 法国公使团

作者 刘瑞云,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伊斯兰与现代国家建构:

以伊朗近现代教育改革为例


王宇洁 黄婧怡


本文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伊朗的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变化以及它对现代国家建构产生的长远影响。教育改革推动了现代伊朗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成,对传统宗教教育模式造成冲击,宗教学者不得不在现代国家的规范内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一些对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西方化导向不满的知识分子也选择回到本土的伊斯兰文化,他们与接受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宗教学者合作,创建新式伊斯兰学校,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塑造国民精神、实现社会团结。历经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后,伊斯兰继续以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对伊朗社会发挥作用,并成为日后伊斯兰革命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近现代教育改革展开讨论,或可对伊斯兰教在现代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伊斯兰 伊朗 教育改革 现代国家建构

作者 王宇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教授;黄婧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70K
上一篇:《世界经济》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下一篇:《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