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2-26 阅读量:276


·特稿 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

佛教文明与“文明交流与互鉴”


王 颂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一些观点的批判出发,剖析了近现代佛教研究所秉持的西方范式的盲点和误区,特别是作为其思想背景的西方文明观的偏颇之处,进而分析了“佛教文明观”的历史依据,并指出包括“佛教文明观”在内的多元文明观对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对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佛教文明 近现代佛教学 亨廷顿 多元普遍性 文明交流与互鉴

作者简介: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论前沿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路线及其特点分析

——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曾志辉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是以留日、留法和留俄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通过以译介刊文、著书立说、辩论宣讲等传播方式,形成各具特点的三条传播路线:20世纪10年代东线日本为简单自发的单向传播阶段,内容零散单一;1919年—1921年西线法国处于自发转向自觉的单向传播阶段,内容趋于全面;1921年—1927年北线俄国为自觉的双向互动阶段,逐渐系统成熟。本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三条路线及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溯源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念,为新时代科学制定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宗教中国化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入华传播路线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作者简介:曾志辉,历史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19782012)脉络鸟瞰


黄 奎


内容提要: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在国内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在意识形态话语、统战话语等不同话语形态求同存异、有机统一中持续发展,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或前瞻性、探索性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引导相适应 中国化

作者简介:黄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时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创新性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王 静


内容提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为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百年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道路上,创新性地发展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践路径。这些创新性发展在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为世界宗教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人权

作者简介:王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专家论坛 南亚宗教研究·


作为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王世达


内容提要:印度教民族主义诞生于19世纪印度寻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之中,20世纪上半叶快速发展,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一度沉寂直至70年代再度抬头。21世纪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空前活跃,尤其是其政治代表印人党对印度中央和地方两级政权的掌控力空前提升,并出台和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印度教右翼政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影响不只限于印度内政,已经延伸到外交领域,对印度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塑造力持续增强,其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关 键 词:印度教民族主义 印度人民党 国民志愿团

作者简介:王世达,法学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副研究员。



试析印度政府主导的宗教个人法改革


张雪娇


内容提要:在从传统宗教社会向现代世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印度宗教与政治(法治)的关系也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其宗教个人法的演变及其走向“统一民法”的曲折历程,见证了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时至今日,宗教个人法仍是印度家庭关系的规范基础,是宗教合法介入世俗国家所辖事务的核心工具。基于国家统一、社会平等、世俗主义等理念,印度社会要求制定和实施“统一民法典”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人们又担心此项立法议程损害印度弱势群体和宗教少数团体的利益,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建构“印度教国家”的工具。面对困局,印度无论是长期维持宗教个人法地位,还是走向统一民法,均可能处于教派冲突乃至国家分裂的困局之中。

关 键 词:宗教个人法 莫迪政府 统一民法 印度教民族主义

作者简介:张雪娇,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



论泰戈尔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批判


唐水明


内容提要: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印度教纳入政治化的民族国家建构中,代表印度教走向族群同化、单一文化、政治统一的社群主义发展方向。泰戈尔将印度教纳入多元协作的融合体建构中,代表印度教走向开放包容、自由理性、多元融合的人文主义发展方向。泰戈尔批判印度教民族主义以机械般的宗教情感鼓动破坏个体与社会的生机性,以民族主义的群体想象模糊作为政治化的民族与作为自然性的民族,以自我荣耀的身份想象遮蔽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真正认识。泰戈尔的批判给予的现代启示是:印度应将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引向追求自由解放、开放包容的本土文艺复兴运动,以此展现其作为数千年文明古国在自身现代化建设及全球文明建构中的积极意义。

关 键 词:印度教民族 印度教国家 梵教

作者简介:唐水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巴基斯坦的宗教治理及相关问题


赵 婷


内容提要: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基于伊斯兰教立国。伊斯兰教教义倡导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包含多元主义的因素,因此宗教多元主义本应当是巴基斯坦宗教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自独立以来,巴基斯坦的宗教治理政策却逐渐走向保守、严苛与极端,这导致其国内教派矛盾凸显,宗教极端主义恣意肆虐,宗教少数群体日益被边缘化。本文通过横向梳理巴基斯坦宗教治理现状,纵向回溯其宗教治理政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分析宗教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及其相关问题,从而厘清巴基斯坦的宗教-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 键 词:巴基斯坦 宗教治理 宗派矛盾 政教关系

作者简介:赵婷,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现状研究 宗教中国化与宗教治理策略·


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辨析


迟 帅


内容提要: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存在着复杂且多样的关系。本文首先结合中西方两种不同语境理解二者的概念含义,将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置于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历史传播过程中,并以佛教的中国化的基本历程检讨了佛教世俗化的线索和特征,以此考察人间佛教的世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伴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但是并不能等同于佛教的世俗化。针对众多学者所关心的人间佛教的世俗化问题,本文以佛教的现代化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基本看法,基本上将世俗化区分为社会化和商业化两种不同类别,由此指出新时代佛教的中国化在佛教的商业化治理方面促进了佛教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纠正了佛教世俗化中的不良倾向。

关 键 词:新时代 佛教 中国化 世俗化

作者简介:迟帅,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农村“宗教热”:理论阐释、社会风险与治理策略


齐 鹏 卓惠萍


内容提要:“宗教热”是乡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四层内涵,即它是农民之宗教特性的自然彰显,是农村社会结构异质性和分散性衍变的价值回应,是农村传统文化复兴或回归的现实写照,是农村宗教信仰在乡村社会转型中自我调适、发展的实践展现。但需警惕的是,不受约束或价值扭曲的“宗教热”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风险,为此,有关部门须高度重视,积极引导、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关 键 词:农村 宗教热 社会风险 系统治理

作者简介:齐鹏,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卓惠萍,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教授。



·国际视野 宗教热点问题分析·


“助推力”与“屏障”

——东正教圣徒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性的双重影响


王 帅


内容提要: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质,何为宗教性,以及如何在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理解“宗教性”,是本文要解决的概念前提。本文认为宗教性包含三个层次:信仰自我认同,日常生活的宗教性和追求超越的宗教性。备受俄罗斯人崇敬的东正教圣徒是宗教性三个层次的完满体现者,并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性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在信仰认同和日常生活的宗教性层面,东正教圣徒助力俄罗斯民族完成了从多神教向东正教的转向,并使东正教逐渐融入到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与意识中;另一方面,在追求超越的宗教性层面,东正教圣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部分信徒追求绝对存在的一道“屏障”。

关 键 词:宗教性 东正教 多神教 圣徒

作者简介:王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长聘副教授。



左右之争:巴西基督教福音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析


周 燕


内容提要:在拉丁美洲,人口庞大的基督宗教信众及教会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巴西尤其如此。与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天主教相比,近年来新教福音派信众人数显著增加。福音派教会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积极参与制度化政治,甚至直接推选宗教领袖参加政治竞选。许多人认为巴西新教福音派更支持右翼政治意识形态。2018年大选中,福音派教会和信众是右翼总统博索纳罗得以胜选的重要支持力量。本文分析认为,巴西福音派教会及信众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异质性,分别存在支持右翼和左翼政治意识形态的宗教势力;支持右翼的福音派大多在与宗教价值观相关的道德伦理议题上持保守态度,但同时注重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因此也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

关 键 词:巴西 基督教 福音派 政治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周燕,政治学博士,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黑色婚礼:犹太教对瘟疫的一种应对


杨志友


内容提要:黑色婚礼,是犹太教应对瘟疫的一种仪式,两个贫穷、残疾或其他不幸的边缘人在墓地用黑色华盖举行婚礼,这被认为可以制止瘟疫。斯拉夫仪式、犹太经验、婚丧的魔法可能促成了它的形成,在过去三个世纪,它曾在东欧、以色列、乃至北美多次举行。对其意蕴有多种解读,原因在于仪式的因素众多,聚焦因素不同或对同一因素理解不同,就会看法不同。其实,它的本质是瘟疫的宗教归因。对它的争议性评价,可以分为支持、讥讽和宽容三个阶段。

关 键 词:黑色婚礼 犹太教 应对瘟疫

作者简介:杨志友,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术专题 宗教与边疆建设新论·


边城祠庙:清代喀尔喀蒙古的城市宗教空间


贺晏然 褚国锋


内容提要:喀尔喀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是清代满蒙高官管理的政治和军事区域,在满蒙汉军民杂处的乌里雅苏台城散落着众多的官私祠庙。这些祠庙一方面受到乌城官方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乌里雅苏台驻防城和买卖城分立的城市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与台站间浓厚的藏传佛教氛围有别的边城信仰形态。本文从信仰空间的角度出发,利用方志、游记、日记等材料,重构了清代乌里雅苏台的宗教礼仪生活。乌里雅苏台的个案展现了清代边城公、私礼仪活动在朝廷奉祀制度和满蒙汉宗教传统之间融合和筛选的过程,对于反思藏传佛教在晚清满蒙高官生活中的主流叙事亦有助益。

关 键 词:蒙古 乌里雅苏台 旅蒙商 城市宗教

作者简介:贺晏然,东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褚国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宗教:民国边疆建设与宗教


李金花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帝制走向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凝聚国家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建构民族国家的最迫切任务。边疆作为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重要一环,从清末到民国经历了观念上的重要变迁,如何将多元边疆民族凝聚成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纳入到民族国家的建构当中,是民国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民国时期以“边疆建设”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知识精英们,在开展边疆改造和增强边疆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围绕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展开了多样的探讨。本文试图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并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

关 键 词:民族国家 边疆建设 宗教

作者简介:李金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滇西各族“三交”实践与诸葛亮崇拜的生成逻辑史证


和 梦


内容提要:至迟自唐代伊始,逐渐完成了对诸葛亮因“有功于国”而成国家象征符号,因“有德于民”而成德配天地形象的神化历程,并长期发挥着滇西各族的国家认同、道德教化功能。通过对该区域诸葛亮崇拜从并无“南征”至滇西史实之“无”,到历史记忆重构、信仰文化复创之“有”的跨学科考证,揭示滇西各族“三交”实践与诸葛亮崇拜的内在逻辑。可为推进国家认同与“三交”理论发展提供资料,也裨益于当下边地乡村文化振兴与边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 键 词:诸葛亮崇拜 “三交” 国家认同 道德教化

作者简介:和梦,民族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学与档案学学院博士后。



·深度解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探微·


论唐代上清派的传承道脉及文化影响


孙亦平


内容提要:唐代上清派在2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江苏句容茅山为本山,通过以王远知为首的十代上清宗师的接续努力,上清派在初唐时向外扩散传播,于错综复杂中逐渐形成一条主脉、两大支脉的传承道脉,展现出“道由人弘”的特点。唐玄宗时,有“王者之师”之称的上清宗师李含光引导上清派回归茅山主脉后,经过后来上清宗师的代代传承,中晚唐茅山上清派表现出既有异于早期上清派,也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道派的文化特征。唐代上清派以传承上清经箓成为道门中最上乘道派,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智慧也提升了江苏道教的文化品位。

关 键 词:唐代上清派 传承道脉 清静无为 文化影响 江苏道教

作者简介:孙亦平,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学与庄学的人道天道会通与托孤


张昭炜


内容提要:传统观点认为孔学的人道与庄学的天道对峙,这种对峙极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内耗。明清之际的觉浪道盛、方以智、髡残等明代遗民栖身佛门,致力于孔学与庄学的会通,以此打开孔学的天道视域,遥接孔庄之前的三皇五帝并重人道与天道的道统;通过人道与天道的自由之“游”,既能实现天道的超越,又能以此返回人道,实现两者的自由转换。经此会通,庄子成为孔门真孤,遗民为中国文化托孤,用以解决明亡的现实与复兴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关 键 词:新孔学 方以智 人道天道会通 托孤

作者简介:张昭炜,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明清时期的台湾道教


姜守诚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台湾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明中后期以降,尤其明清之际,道教随着闽粤汉人军民迁徙来台而先后传入澎湖列岛及台湾本岛。明郑时期已有职业化道士在岛内从事法事活动。道教宫观在台湾的出现则要早于职业化宗教人士之入台,并通过分香、分灵、刈香、进香等方式与大陆祖庙、主神保持从属关系。清代,闽、粤民众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来台,为道教的传播、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道士全面介入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禳灾送瘟、丧葬礼俗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 键 词:明清时期 台湾道教 闽台地区 火居道士

作者简介:姜守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士人的文化结构与基督教的文化定位


项秉光


内容提要:晚清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基本处于社会底层,统治阶层的儒教士人很少皈依基督教。儒教士人通过科举获得权力,是中国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双重领导者,他们在历史上常常出入佛道,还有一些士人信奉天主教,这些人依旧被视为儒教士人。但是,晚清的士人不但很少皈依基督教而且极少数几个也都是最低级的士人,他们的遭遇也与明代皈依士人不同。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在士人本身,而在基督教对自身宗教在中国文化秩序中的目标定位。明末天主教以“驱佛补儒”为策略,表明其作为儒教补充的文化定位,晚清基督教“援儒入耶”,试图以基督教涵纳儒教,最终取而代之,这种不同的文化定位是引发士人与传教士剧烈冲突的关键。

关 键 词:儒教士人 传教士 文化认同 文化定位

作者简介:项秉光,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学海扬帆 宗教艺文解读·


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


杨富学


内容提要: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有6幅《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公认为西夏遗物,其实这些石窟都营建于元代晚期。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却契合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雕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系。

关 键 词:唐僧取经图 西夏 元代 敦煌石窟 白衣秀才 生金棍

作者简介:杨富学,敦煌学博士,燕山大学特聘教授,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房山石经本《御注金刚经》探微


金延林 金宗学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房山石经本《御注金刚经》刻石,一方面依托现有资料,厘清尚存主要经卷、残片与刻石内容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根据史料记载,分述除皇帝外促使该经完成并颁布的三个重要人物及其担任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刻石题记与房山石经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唐玄宗与房山石经,供养人与经卷之间的关系。此外,关于该刻石的形式与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往往被人忽略。本文通过阐述以上问题,旨在对完善《御注金刚经》和佛教刻经的研究提供价值。

关 键 词:御注金刚经 唐玄宗 房山石经 写经

作者简介:金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宗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真实摄经》别序偈颂一至七偈读解


李含冰


内容提要:《真实摄经》图片是大乘佛教金刚乘的根本经典。此经序分除佛典常见的印定序外,另含一个完整的别序。别序中的十一行偈颂,传统经释与当前研究各有科判。本文认为,别序偈颂所颂为《真实摄经》四大品,其中前三偈颂初品金刚界品,四至七偈颂第二品降三世品,八、九偈颂第三品遍调伏品,末二偈颂第四品一切义成就品。依此科判,本文以对《真实摄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将前七偈定位至所颂初品、二品经文中,使用梵、汉本逐句进行标点、解释。前三偈颂初品金刚界品所说十六尊的尊名与标帜。其中宋译于梵本尊名之外,加入中唐以降汉地习用的十六尊名,以此配释译自梵本的体系。四至七偈颂降三世品,前两偈分别颂金刚手与五类诸天,后两偈似分别颂降三世品前半部与后半部。

关 键 词:真实摄经 序分 偈颂 金刚界 降三世

作者简介:李含冰,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



《京话日报》与伊斯兰教界的爱国启蒙


马 景


内容提要:《京话日报》创刊后,通过报道底层社会,开启民众智慧;提倡兴学,改变国民的愚昧状态;提倡国民捐,塑造国民身份和爱国意识;关注各宗教的信仰状况,以祛除民间礼俗中的迷信。在此过程中,穆斯林知识群体不仅回应《京话日报》的舆论关切,而且与该报进行互动、交流,借助该报,发表改变伊斯兰教现状的主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中国近代伊斯兰教界的爱国启蒙中,《京话日报》扮演过重要角色。

关 键 词:《京话日报》 伊斯兰教界 爱国启蒙

作者简介:马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70K
上一篇:《中国地方志》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美国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