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1-27 阅读量:378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

张志强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机制和内在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进一步与文明或文化更深入地结合。如果说“第一个结合”中的文化或文明还是自在契合的对象,那么“第二个结合”中的文化或文明已经是自觉契合的内容。“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形式、中国形态之后,还具有了中国文化生命。“第二个结合”蕴含着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大历史观,确立了扬弃西方文明的、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文明观,确立了能够古今贯通、源流互质的历史认识论。“第二个结合”在“又一次思想解放中”全面树立起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的目标和宗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扬弃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是一种坚持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

[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图分类号]A81/D6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成功创造和建构起来的

韩庆祥


[摘要]现代化运动是西方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开启的,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防御性回应为积极主动性应对,从“思想引领”“领导组织”和“中国道路”等方面积极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之路,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转折意义。在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步开创、确立、拓展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从创新突破、使命任务、性质方向、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方面,初步构建具有“中国自主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掌握了解释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的“中国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百年历程的哲学审视

陈凡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以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解决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百年历程的经验表明,我国在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持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与时俱进,才能深刻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并管控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果,实现人与科学技术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百年历程;哲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N02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杨国荣


[摘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人性既在潜在意义上以可能为其存在品格,也表现为应然意义上的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形态和应当承认的存在形态;后一意义上的人性,首先以肯定人是目的并相应地具有内在价值为内容。与人性的以上二重涵义相应,人性化演进趋向一方面展开为一个成就人性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以合乎人性为其指向,与之相联系的是实现人是目的这一内在价值规定和人的自由追求。无论呈现为实然意义,抑或以应然为存在形态,人性都具有历史性,人性化过程的内涵则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深化,后者既体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演进,也包含着相关进程的深沉内蕴,从传统的大同理想,到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可以视为以上历史走向的具体展现。上述过程的实现,既需要个体的修为,也离不开社会的制约,在所谓“价值中立”的前提下拒斥合理的价值引导,将导向虚无主义。按其实质,作为人性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成就人性和合乎人性相互关联,其现实形态则展开为成己与成物的统一。

[关键词]人性化;人的存在;历史走向

[中图分类号]B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

王船山对理学“气质之性”说的检讨与重释

陈明


[摘要]王船山针对程朱将人之不善归于先天“气禀”或“气质”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兼具普遍共通性、特殊个体性以及动态发展特征的人性论。然而,船山在不同的诠释文本与论说脉络下,因择取“重释”与“批判”的不同取径,因此对于理学“气质之性”说,表现出复杂分歧的论述。本文结合具体的诠释语境与问题指向,对于这些诠释观点之间的同异作出了细致解读与分析。进而指出不能将船山这些论说分歧简单理解为观点论述之内在矛盾,或仅依著作时间即认为其观点主张发生了截然转变。笔者认为,王船山依不同之文本诠释脉络与论说重点,展现出一种融会经典诠释与理论建构的卓越灵活的哲学创造能力。

[关键词]王船山;理学;气质之性;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49.2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康德的空间概念——基本意蕴及对解读《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袁建新


[摘要]康德研究中的一种标准观点认为,“康德的空间不是概念,只是表象 ”的理解是错的。康德接受其前辈的概念分类和概念分析方法,把空间视为与知性纯粹概念或范畴并列的直观性的所予概念,协同标记构成空间概念的分概念(标记或内容)。空间概念是直观的形式和感性认识的原理。本文联系空间概念重构了形而上学阐明之第一阐明的证明结构,分析了范畴的先验演绎的双重目的,由此表明其在解读《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重要性。马堡学派、概念论者和海德格尔因未看到空间概念的直观性的所予本性,对《纯粹理性批判》作出了误读。

[关键词]康德;空间概念;所予概念;直观;(非)概念论

[中图分类号]B516.31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

70K
上一篇:《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世界经济》2023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