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1-23 阅读量:331



论马克思生态观的双重追求

——对深绿思潮质疑的回应

韩哲 穆艳杰/


提要:

马克思以其对“本体论追求”和“实践论追求”的分析为人类展示一个真正深刻、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综合来看,马克思生态观双重追求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的,“本体论追求”以“追求人的解放”的方式承担了解释世界的任务,“实践论追求”以“追求共产主义”的方式承担了改变世界的任务。而在当今西方学界,一种激进的生态观,即深绿思潮,质疑马克思生态观的生态属性,并期望通过提升人的生态道德境界解决生态危机。通过对深绿思潮质疑的回应,一方面可以揭示“深绿思潮是脱离人类实践和历史的抽象生态观”;另一方面可以论证马克思生态观本体论追求与实践论追求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观;深绿思潮;本体论追求;实践论追求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普殊同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三大重释及其批判

孔德臣 姜迎春/文


提要:

在国外左派学界,普殊同对《资本论》的重新解读颇具新意。他通过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来重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诸范畴,以此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过,他在重释过程中放弃了社会历史过程性线索,而注重从价值与物质财富等范畴间的张力中寻求解放路径,导致他未达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高度。他过于强调价值形式的辩证法,忽视阶级斗争和所有权等理论,其阐释方案缺乏革命主体而滑向了乌托邦。虽然普殊同的理论存在瑕疵,但其工作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因而,对其进行批判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传统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历史特殊性;价值形式;抽象劳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日常伦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列斐伏尔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张丹/文


提要: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异化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贯穿起来,将其改造成为一门激进的、革命的、理想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并在日常生活批判的框架下形成了其特有的伦理观念。在这种伦理观念之下,列斐伏尔通过城市理论、空间正义以及现代文化革命学说具体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伦理秩序与道德观念的规范和运用。总体观之,列斐伏尔的伦理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出来的。在各个阶段的理论当中,列斐伏尔都将伦理学的讨论融合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当中,其意义正是发现那些深藏在日常伦理秩序之下的人性潜能和道德追求。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城市理论;空间正义;文化革命学说

作者单位: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与智库工作部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化批判:

金融资本的时间化与货币增殖的极致化

牛子牛/文


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主义呈现出了鲜明的金融化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交叉话语,发展出了丰富的金融化批判理论。这种理论以“危机-修复”逻辑为主干,剖析了金融资本的时间化运演,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阐释为一种“时间张力”。同时,它勾勒了当代资本主义“货币增殖”逻辑的极致化发展,指出资本的作用正在日益背离“创造文明”的方向。然而,这种批判理论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这提示我们以本土经验为参照,批判性地挖掘其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金融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修复;时间化;货币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从形体到整体

——论亚里士多德《论天》I.1对自然研究一般方法的实践

张家昱/文


提要:

《论天》I.1将大量篇幅集中在对“体”以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讨论。传统解释将这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对作为量的“体”或形体的讨论仅理解为他对作为自然研究对象的“体”或物体的阐发,却忽视了这一讨论在《论天》I.1中更根本的作用,即它不但能够引导读者设想并逐渐接受一个不易为我们所理解的宇宙整体概念,为他接下来的宇宙论研究奠基,同时也是对他自然研究一般方法的实践。《论天》I.1在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研究中具有落实其自然研究一般方法以及为其宇宙论研究进行概念准备和视野转换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论天》;物体;形体;整体;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朗吉努斯《论崇高》的美学新解

[英]S. 哈利韦尔/文 黄薇薇/译


提要:

《论崇高》是古代流传下来最杰出的美学批评文献之一,它对崇高概念的讨论极具美学价值。文章从三个部分对《论崇高》做了细致地研读:1、崇高及其来源。崇高不属于任何一种风格或写作类型,崇高是一种伟大的品质;2、崇高与灵感心理学。崇高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共鸣,通往崇高的道路是模仿过去的伟大作家;3、崇高与现代美学。崇高是美的一种形式,崇高的力量体现在思想和情感的品质中,对这些品质的表达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崇高的概念在过去三个世纪一直被重新阐释和理论化,从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多样性。

关键词:

朗吉努斯;《论崇高》;崇高;美学

作者单位: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译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



黑格尔与皮尔斯的反基础主义知识观

杨兴凤/文


提要:

黑格尔为知识问题所提供的观念贡献(从“社会-推理-历史”三重结构来说明知识)成为匹兹堡学派的思想资源,在他们那里,黑格尔被当作是实用主义者。实质上,黑格尔哲学在知识问题上的反基础主义特征已被“实用主义之父”皮尔斯引为“我的哲学是复活黑格尔”。皮尔斯与黑格尔在认识问题上的反基础主义追求是相通的,但这两者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哲学气质差异也是明显的,从两个大的方面可以窥见不同:从认知主体上,“科学探究的共同体”VS.“历史文化的共同体”;从认知目上,“世界实在结构的一致性揭示”VS.“精神(意识)的自我认知”。探讨黑格尔与皮尔斯在知识问题上的同与异,为当代新实用主义的黑格尔兴趣提供一个溯源性的说明。

关键词:

反基础主义;黑格尔;皮尔斯;知识观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声与声梵:《摄真实论·声梵品》初探

赵悠/文


提要:

本文以寂护与莲花戒在《摄真实论·声梵品》中对伐致呵利之声梵说的批评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声梵品》的批评论证,较之伐致呵利本人的哲学思想,笔者试图澄清双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分歧及相应的形上学结果。笔者认为,寂护的批评基于数论化的声梵说,与伐致呵利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争论焦点。

关键词:

伐致呵利;寂护;莲花戒;声;语言与实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



“无物”的“恋物”:拉康“对象a”视角下消费主义的深层透视

舒练/文


提要:

拉康的“对象a”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主要指主体从完满的实在界进入象征界必须割离、失落之物,是一种原初缺失。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始终致力于重获“对象a”以求回归完满,“对象a”通过凝视与能指滑动在象征界以失败现身成为主体的欲望动因与欲望对象。就运作的功能形式与深层逻辑而言,消费主义与拉康的“对象a”在资本运作场域中具有隐晦的异质同构性。在运作功能与形式上,消费主义中的商品与“对象a”都是欲望的凝结体,占据崇高位置;在视觉机制上,商品的景观化与拉康“对象a”的凝视契合一致;在语言逻辑中,消费主义的符号赋魅与“对象a”的能指滑动同构相通。在马克思主义对拜物教社会维度的分析与批判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拉康“对象a”这一异质性视角深层透视主体对消费的沉迷、拜恋,进一步洞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心理运作机制与外在资本操纵实质,破解出消费主义是主体对“空无”之物的迷恋、“无物”之“恋物”的幻象本质。

关键词:

恋物;对象a;消费主义;凝视;景观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是如何可能的?

——以托马塞洛“我们感”为中心的考察

刘松青/文


提要:

“我们”不仅可以建造高楼大厦,还可以建造飞机航母;“我们”不仅可以组建公司,还可以建立国家和区域性合作组织;“我们”不仅可以分享共同的生活形式与历史经验,还可以对未来建立共同的期待和守望。然而,“我们”为何能够成为“我们”却有待说明。以往,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立场,即哲学的立场和科学的立场:要么诉诸一种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要么在生物本性、社会现象之中寻找答案。托马塞洛等人对这两种立场进行了糅合融通。他们吸收了哲学、生物学、进化论、心理学及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从多维视角揭示和阐明了人的独特性。在他们看来,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既不在于人会说话或有语言,也不在于人会抽象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而在于人有一种“我们感”,在于“我们”能够从个体的意图转换到集体性意图,在群体文化中学习和遵循群体性认知与推理,进行规范性自我管理。简言之,“我们”是规范性的动物。

关键词:

我们;合作;联合注意;集体意图;规范性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无意识主体的认知进路

刘婷婷/文


提要:

本文在拉康“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的观点基础上,将拉康无意识主体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相勾连,分别分析镜像主体、欲望主体、能指主体与认知隐喻、认知转喻之间的关系,试图将无意识主体在跨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达到拉康的语言分析之后,再次跨越到认知语言学领域。本文认为,镜像主体具有认知隐喻的结构,二重主体在隐喻构建时侧重意向性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侧重转移是主体异化的认知根源。欲望主体具有认知转喻的结构,欲望机制的认知实质是主体在欲望之物和原初匮乏之间接续进行的认知参照点现象。言说主体具有认知隐喻结构,语言症状是认知主体在原初需要和给定能指之间构建认知隐喻的结果。

关键词:

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拉康;无意识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发展规划处



超义务的可能性

唐英英/文


提要:

根据通常的定义,超义务行为是具备道德价值但同时是非义务性的行为。超义务概念面临两个困难:(1)“价值溢出难题”:超出义务的价值是什么?(2)“道德榜样难题”:为什么高尚者往往认为他们的超义务之举是义务性的?文章旨在回应这两个挑战,从而阐明超义务的可能性。针对价值溢出难题,作者在理清义务、理由、价值等概念的基础上指出,超义务之举溢出于义务的价值源于主体品性的价值。针对道德榜样难题,作者首先区分了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决策两个评价维度;进而论证,主体可以合理地(道德决策维度)把非义务性的行为(道德形而上学维度)视作义务。

关键词:

超义务;义务;理由;价值;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决策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



卢梭论自尊与自由

王幸华/文


提要:

有学者把卢梭的自尊和自由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误读为相互对立的关系,即自尊的产生必然导致自由的丧失,并且根除自尊是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澄清自尊与自由的恰当关系,即当自尊呈现为一种与其他人获得平等地位的渴望时,它与自由是相互支持的。这种对自尊与自由关系的新解读,也揭示了道德心理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并为卢梭为什么能够回避以赛亚·柏林对他的“极权主义”的指控提供了一个解答。

关键词:

自尊;自由;自爱;道德心理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泛非主义还是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

[南非]N. 马西莱拉/文 舒文豪/译 郑祥福/校


提要:

在古典泛非主义遭到失败之时,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担负起了复兴非洲之大任。首先,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正确地重构了非洲历史和社会地理的结构,确立非洲是由非洲人民所创造的;其次,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是为了对抗当时在非洲大陆迅速发展的新殖民主义;再次,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于: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心任务之一是实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领导权,取代奴役的、虚假的和奴性的精英文化;最后,为了驱逐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对非洲历史的侵略和渗透,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不得不建构一种文明体系,这将成为人民意志的体现。

关键词:

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泛非主义;反殖民主义;黑人主体性的重构

译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洲哲学?

王俊/文


提要:

非洲哲学并不是由一连串哲学家和经典著作构成的系统化的思想史,也缺乏可传承讨论的概念系统。因此迄今为止的非洲哲学研究并没有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完整学术史,而是围绕着一些观念和问题展开的讨论。从整体上来看,非洲哲学的论述主体、底层观念、论述方式、思维方式等与我们惯常理解的哲学都有很大的不同,充分标识了非洲哲学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令非洲哲学成为相对于我们的另一“他者”,这一他者维度的介入打破了原本我们熟悉的中西二元比较体系,对于汉语哲学的自我理解,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哲学地图的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非洲哲学;跨文化哲学;世界哲学地图;部族哲学;口述哲学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70K
上一篇:《世界经济》2023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下一篇:《文学评论》2023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