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1-21 阅读量:778




·特稿 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


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若干思考

张风雷


内容提要: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以来,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思想上对于“化什么”“怎么化”“谁来化”等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在实践上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内生动力不足、运动式一刀切等现象。本文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提出作了细致梳理,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践行主体,探析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始终要坚持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宗教工作中需要不断推进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进程,更好地引导我国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 键 词:

宗教 中国化 五个认同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风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论前沿 宗教与经济·


宗派组织与寺产控制

——以清代普陀山为例

李 伟


内容提要:

就全面认知中国佛教宗派而言,剃派、法派等宗派组织的经济意义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在明末重兴后形成了以普济寺、法雨寺为中心的剃派组织。清初,禅宗法脉再次传入普陀山。以潮音、性统为中心的法派组织掌控前、后两寺,调整常住与两寺原有剃派子孙之间的经济关系,控制香费。从清代中期开始,法派对两寺常住的控制开始松动,两寺皆演变成剃派房头经营常住的模式。普陀山的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佛教的宗法制度与寺院经济。

关 键 词:

普陀山 宗派组织 剃派 法派 寺院经济

作者简介:

李伟,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晚清德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简述

周世愚


内容提要: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的同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法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宗教经济观下,花之安进一步从理财、通商和实业教育三个方面为清政府提供了政策主张。由于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及其政策主张根植于晚清的文化土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说服力,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和西方来华人士受其影响,广泛探讨了各种经济现象,这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在华传播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花之安 宗教经济观 自西徂东

作者简介:

周世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传统与现代之争

——论以色列的宗教基布兹运动

陈艳艳 李 勇


内容提要:

宗教基布兹是以色列基布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模式与传统犹太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世俗基布兹的一般特征,又凸显犹太律法的重要作用。宗教基布兹运动以犹太教现代化、犹太复国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为主要推动力,以犹太律法与公有制为运行的核心价值,目标是犹太民族复兴。公有制原则与犹太教信仰的结合既是宗教基布兹的优势,但二者在现实中又表现出相互制约的矛盾。近年来,宗教基布兹的发展局限性明显,改革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宗教基布兹 犹太教 犹太复国主义

作者简介:

陈艳艳,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勇,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





·专家论坛 北美宗教研究·


1982 年《宪章》对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的重塑

董江阳


内容提要:

加拿大政教关系模式处在英美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地位。1982年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颁布及司法实践带来革命性变革。《宪章》时代的法院,具有政策驱动性质,导致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在实质上迅速靠近南方邻居美国的路径。本文从政治、法律与宗教角度,结合法院宗教问题判例,紧扣宗教自由权与平等权的内在张力,探讨和分析了1982年《宪章》对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的影响与重塑。

关 键 词:

《加拿大宪章》 政教关系 宗教权利 宗教限制 宗教与法律

作者简介:

董江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回到宗教信仰本身:美国佛教徒的分类刍议

杨 健


内容提要:

相较于中国学者,美国学者对本国佛教徒分类问题的研究可谓先我着鞭。他们在二分法与三分法的学术争论中,从诸多维度对美国佛教徒进行分类,不仅异见迭出,而且对有些说法习焉不察。通过对诸多观点的剖析而缕分,本文认为,对该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到宗教信仰本身,并以此作为分类的首要标准。

关 键 词:

美国 佛教徒 分类

作者简介:

杨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新兴宗教的类型、演化与社会治理反思

李华伟


内容提要:

大多数美国新兴宗教与美国社会、政府的关系不是一直不变,而是经历了不断的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宗教的教义、组织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对新兴宗教的社会治理政策应当放在宗教连续谱中进行考量。美国对新兴宗教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导向性,新兴宗教的类型、新兴宗教的形成模式、新兴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之因、新兴宗教的演变、新兴宗教的治理等问题是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面对人民圣殿教和大卫支派的悲剧性事件,学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少学者讨论了学界在政府介入时的角色和所能提供的帮助,并就其后如何处理类似的事件提供了建议。

关 键 词:

美国新兴宗教 宗教类型 公众反应 社会治理 洗脑论

作者简介:

李华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状研究 中国当代宗教述论·


1956 年上海市佛教寺庙第一次普查述评

曹刚华


内容提要:

1956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宗教事务局对上海行政区辖区内所有寺庙进行第一次详细地登录统计,目的是摸清各区的寺庙真实情况,并结合情况提出了意见。这次普查贯彻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宗教性,也贯彻全国文物保护法的文物性,原则是和风细雨,以有利佛教发展为目的,对新中国上海佛教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 键 词:

1956年 上海市 佛教寺庙 普查

作者简介:

曹刚华,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人间佛教教团管理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实践

孟东丽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佛教面临外界和自身的双重衰弊与压力,亟待革新,“人间佛教”的应运而生反映出佛教适应时代、救亡图存的努力。为解决中国佛教教团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太虚、虚云、巨赞、星云等把人间佛教理念同社会时势及佛教现实状况相结合,对人间佛教教团的管理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制度实践,力图改革佛教制度以重振佛教,勾勒出人间佛教教团管理发展进程的完整主线与宏观图景。新时代人间佛教教团应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指导,继续探索人间佛教教团管理的发展与实践路径,答好佛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

关 键 词:

人间佛教 教团管理 佛教中国化

作者简介:

孟东丽,哲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论道教南宗研究新动态与学术体系建设

刘雪涛


内容提要:

近十年来,道教南宗研究在哲学研究、道史考证、文献考辩等领域呈现出理论阐释更加深入系统、新材料运用愈显充分、研究视野更为丰富等特点,学界对“道教南宗”这一南宗研究学术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有所思考。这些新的学术动态体现了南宗研究愈加深入、丰富、系统的学术趋势。但同时,十年来部分南宗研究成果也存在问题意识缺乏新意、论证低水平重复、引用不规范等问题。未来的南宗研究,要在立足本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借鉴海内外优秀成果和研究方法,在道教研究“国际化”学问的“在地化”发展趋势下守正创新,通过聚焦时代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拓展进一步推动道教南宗研究学术体系建设,助力明清以来道教研究的丰富和深化。

关 键 词:

道教南宗 学术体系 张伯端 白玉蟾

作者简介:

刘雪涛,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国际视野 宗教组织的社会参与·


当道德遭遇阶级:

土耳其宗教工会正义联盟的挑战与抉择

敏 敬


内容提要:

土耳其宗教工会正义联盟是二战后在土耳其民主政治、工人运动和伊斯兰主义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它以宗教道德为基础,鼓吹劳资合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耳其社会矛盾的变化。但面对各种压力,正义联盟被迫放弃阶级调和思想,接受世俗主义原则,回归工会本位,强化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思想,并与倡导宗教道德的伊斯兰企业家尖锐对立。正义联盟的经历揭示了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分化与新发展,也证明阶级利益仍是决定土耳其劳资关系的首要因素。

关 键 词:

土耳其 工会 正义联盟 伊斯兰教

作者简介:

敏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试论“伊斯兰传道会”的社会角色

张嘉妹


内容提要:

“伊斯兰传道会”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非政治组织之一。本文选取“伊斯兰传道会”为研究对象,在对已有历史脉络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发展路径特点的归纳总结,尝试探讨南亚地区宗教与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性连结关系,发现该内在性连结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紧密度上的变化,却难以有根本性的分割;以期探知伊斯兰教在当代南亚社会中的发展步调及自身特色。为深入了解南亚动态、认知我国周边的宗教政治生态、研判“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潜力与风险提供基础研究。

关 键 词:

伊斯兰教 组织 南亚

作者简介:

张嘉妹,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



欧美基督教组织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三个路径

李存娜


内容提要:

减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刻不容缓的共同责任。欧美基督教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其精神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并通过三个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塑造气候治理的合法性和紧迫性(公众路径);影响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及资金配置,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企业路径);影响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通过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气候治理(政府路径)。基督教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值得重视。

关 键 词:

基督教组织 欧美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治理

作者简介:

李存娜,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英文)》编辑部副编审。





·学术专题 宗教哲学研究·


从“贞下起元”看儒家和儒教的天人合一特点及其创新之道

赵建永


内容提要:

儒家和儒教的创新诠释和现代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儒家和儒教的逻辑共通点在于“贞下起元”表征的“推天道以明人事”,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除具有伦理性和科学性之外,天道中蕴涵的“神圣启示”是儒家宗教性的重要特征。在此意义上说,儒学往往可以包含属于学派性质的儒家和宗教性质的儒教两个层面。本文在前贤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儒学元典中“贞下起元”观念源流的考辨,疏理儒学“与时偕行”的文化传统,以期从中提炼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动能,为创造性诠释“普遍和谐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有益资源。

关 键 词:

贞下起元 天人合一 儒家 儒教 儒学

作者简介:

赵建永,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执天之“机”

——《阴符经》天人关系中“机”的思想研究

郭文娅 舒 也


内容提要:

《阴符经》以“贼”“盗”为特色的天人关系是道教天人关系认识上的飞跃,天人之间并非相生相养,而是相互窃取,这实际上是基于天人不一的信念。把握“贼”“盗”到来之“机”是天人沟通的关键。“机”中蕴含着天的维度和人的维度,人通过执天之“机”实现天人合一。“天”不再具有神圣性,“人”也不再被动“无为”。《阴符经》提供了一种天人关系的新型典范,这种新型的天人关系既没有削减天的不测性,也没有夸大人的能力。

关 键 词:

《阴符经》 天人关系 “机”

作者简介:

郭文娅,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雅典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舒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维摩经》对于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原则系统及深度的论说

程恭让 张芳芳


内容提要: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关 键 词:

《维摩经》 般若 方便辩证融和 大乘佛教 教法义理学

作者简介:

程恭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芳芳,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慧远与鸠摩罗什法身观新论

——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与教法为视角

樊沁永


内容提要:

东晋时期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佛教的“法身”。确立“法身”是“有”,对于慧远,是中土思维的角度确立信仰目标的基础,但也因此与佛教经典的表述冲突,产生了困惑,从而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法有证法和教法两个方面,慧远从教法上感受到的理解困难需要在证法意义上消解。鸠摩罗什则通过中观系统的教法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来解决慧远以及普通信众当下的理解困境,只是这种义理的澄清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玄学思维的体用、有无、形神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文章依照《大乘大义章》前两章内容分别解析慧远和鸠摩罗什的法身观,由此进一步推论汉传佛教在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上,中印佛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经典和修证互动的方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时也辅证了善巧方便对于全面理解佛法本义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慧远 鸠摩罗什 法身 证法 教法 善巧方便

作者简介:

樊沁永,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深度解读 丝路佛教研究·


部派佛教的念佛实践:从印度到丝路之演变

赵 文


内容提要:

印度早期部派佛教的念佛,是与三皈依中的“皈依佛”紧密相关的。然而,念佛、念法、念僧与持戒在后来逐渐具有了解脱道中的意义:在皈依后,修行者对佛、法、僧三宝的忆念和对戒的持守逐渐坚固,最终进入预流向。贵霜王朝时期,西北印度各部派的念佛,逐渐加入了忆念佛陀功德的内容;然而伴随着这一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对佛身的观想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因而,功德法身与生身开始出现于活跃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有部毗婆沙师文献之中。丝路出土的有部瑜伽师文献,继承了克什米尔地区念佛的这一范式,并发展出更为系统的念佛生身、法身的观想禅修技巧。

关 键 词:

念佛 部派佛教 生身 法身

作者简介:

赵文,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佛教交流视域下鸠摩罗什思想转变过程研究

伊家慧


内容提要: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 键 词:

鸠摩罗什 佛教交流 西域佛教 龟兹佛教

作者简介:

伊家慧,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龟兹石窟寺的部派与教派

赵 宁


内容提要:

文献记载龟兹自古多小乘学。由于缺乏标明洞窟部派属性的题刻,迄今关于龟兹石窟寺部派问题的讨论应属推测。既往研究认为龟兹石窟寺主要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有关。一种部派认识如若合理,相关洞窟的典型的考古学特征当与锁定部派独有的理念相应。龟兹石窟寺有大乘及密教遗迹。结合文献可知大乘信仰或于公元3世纪即在龟兹出现,密教信仰亦长期酝酿。龟兹历史当是大小乘长期并行。

关 键 词:

龟兹石窟寺 说一切有部 法藏部 大乘 密教

作者简介:

赵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海扬帆 宗教语文考论·


“火者”宦官义考辨

杜朝晖 邵 丽


内容提要:

“火者”是波斯语源的外来词,核心词义为身份地位高的人士,元代用来指称宦官。与“火者”同一语源的音译词“霍加”“和卓”等,并无宦官义,专指伊斯兰教“圣裔”或学者,经由阿拉伯语或突厥语进入汉语。“火者”的宦官义是以波斯语义为基础、由蒙元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而成,“火者”词形的确立则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情势的变化,同为阉人的“火者”在元明清的地位差别很大。

关 键 词:

火者 宦官 和卓 波斯语 蒙元文化 近代汉语

作者简介:

杜朝晖,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授;邵丽,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佛教的音声信仰传统

——以汉译部派佛典中谛语和咒愿为研究中心

王丽娜


内容提要:

佛教将音声作为修行的重要手段,谛语和咒愿是佛教语言表达的主要内容。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法藏部、铜鍱部、化地部等部派都高度重视谛语和咒愿,谛语发挥了传教、护咒、自我保护、展示佛法慈悲和真实力等作用,对此各个部派的接纳容受态度也有所差异。佛典中谛语也通过达嚫、本生、长行等文体来表现,形成了谛语达嚫、谛语本生和谛语长行等叙事形式,对菩萨忍辱、精进等功德传扬发挥了积极作用。大乘佛教兴起后,谛语和咒愿逐渐被神通、密咒所取代。

关 键 词:

谛语 咒愿 法藏部 谛语本生 谛语达嚫

作者简介:

王丽娜,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从寓言、神话到诗歌:《长青哲学》中的宗教文本解读法举凡

王 坤


内容提要:

宗教语言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于文本形式,因而对宗教文本形式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可构成一种宗教研究进路。阿尔道斯· 赫胥黎《长青哲学》一书考察了禅宗、道家、印度教、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等各种信仰形式,撷取了各宗教中的灵性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解释了这些信仰是如何统一在人类渴望体验神圣性这一共同愿望之下的。其出入各家而神不散,其对宗教文本形式的撷取偏重于寓言、神话和诗歌等广义的诗性语言体裁,解读方法上则采用文明对比、对话会通的方式,体现了长青哲学传统尚直觉、体验、功夫论的特质。这对世界宗教的研究进路颇有启发,而中国厚土深植的诗性教化传统正可与之呼应。

关 键 词:

寓言 神话 诗歌 诗性 长青哲学 宗教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王坤,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



“天使的歌咏”抑或理性的语言?

——17世纪俄国东正教圣咏改革中的两种启示观

李易雨篪


内容提要:

圣咏改革是尼康教会礼仪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之前莫斯科教会圣咏的传统风格是“补音圣咏”,其特点是把经文中的半元音读作元音并配以旋律,或在圣咏中插入一些没有语义内涵的旋律装饰段;尼康等改革派认为这种圣咏唱法背离和歪曲了经文本身,他们推行“原读圣咏”,即去除圣咏中的冗余发音,使其与口头朗读经文的发音相符,并简化圣咏的旋律。两种不同风格反映了东正教会内部两种不同的启示观。补音风格的坚持者认为,圣咏是一种以整体的形式来源于上帝启示的“神圣语言”;原读圣咏的推行者则把圣咏曲调与经文分开看待,认为只有经文承载着信仰的核心,具有“神圣知识”的权威性。然而,改革者并未能成功地改变俄罗斯本土信徒群体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了两种歌咏传统之间更严格、更持久的对峙。

关 键 词:

东正教礼仪改革 补音圣咏 原读圣咏 可理解的启示

作者简介:

李易雨篪,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70K
上一篇:《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哲学动态》2023年第8期目录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