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1-21 阅读量:8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不仅为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新的方向。为进一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关系,发掘 “第二个结合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刊特组织一组笔谈文章,望能推进相关理论研究。


孔子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中国化建构

徐正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契合与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精神

郭杰(深圳大学文学院)

“两个结合”:中国现代化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关爱和(河南大学文学院)



·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笔谈·


让古典名著焕发现代光彩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

从哲学和现代逻辑角度看文化传承发展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从 “自信”到 “自主”:关于建构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的思考

罗剑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民族文学视域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杨杰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从 “以人民为中心”看 “第二个结合”

李广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庐山慧远文学创作考论

刘运好


内容提要

慧远文学创作虽以阐发佛理为核心,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很大的文学史意义。其山水散文由园林走向山川,或描摹山水之色,理蕴象外;或阐释佛教之理,理生于象,确立了山水散文的文体范式。其山水诗以超兴融入理感,或偏重取象,因象说理,理境圆融;或偏重取境,因理生兴,理趣并生,拓展了玄言山水的诗歌境界。其佛教韵文由说理转为造境,其铭空灵窅渺,象境一如;颂赞佛德,理超象外;偈赞则善用比兴,以象说理,创新了佛教韵文的艺术表达。诸体文学虽各有不同,然皆将论体艺术引入文学创作,语言富赡而简约,“质文有体”,音义两洽;结构腾挪而连贯,“义无所越”,因象即理;风格绮丽而雅淡,境界空灵,汪洋恢弘,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

庐山慧远 文学创作 山水散文 山水诗 铭颂偈赞



东晋南北朝汉传佛教僧众文学活动研究

杨剑霄


内容提要

佛教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僧众与中国社会的深度互动是其中的基础。僧人群体包含两个圈层:内核是出身于没落士大夫阶层的僧人,他们在出家前已获得良好的世俗教育,出家后又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外层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僧人,他们借助佛教徒身份获得了出家前无法得到的教育机会。社会阶层的流动,借助佛教而被激活。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众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世俗知识体系内展开。佛教僧众尽管没有在文学活动上摆脱原有社会阶层的束缚,但也在阶层内部对中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除两大圈层在诗歌与宣教小说上的影响外,圈层外未接受世俗教育的底层僧众也发挥着影响。佛教因此具有了促进上下阶层沟通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士僧关系 佛教文学 支遁



《广弘明集》所载六朝佛教诗文丛考

——以卷一五、卷三〇为中心

李猛


内容提要

道宣编《广弘明集》设三级目录,卷目录的每一个条目对应正文一首或一组诗文,是对该组诗文的作者、主题、数量的概括而非标题,兼收与之唱和、赠答诸人的诗文。据此体例,可重新确定同组未署名诗文的归属及其文本形态。如卷一五《文殊像赞》、卷三〇 “佛菩萨赞 ”五首,作者实为慧远,而非王齐之与殷晋安;卷一五之八韵《佛赞》,实为谢灵运之作,而非范泰之作。究其致误之由,除不明该书编排体例外,亦因宋明刻本校改文字。该书是明清辑录六朝佛教诗文的重要文献,但有不少错误被沿袭下来,故据其早期写刻藏经本以重新整理六朝佛教诗文,既有必要,也切实可行。同时复核明清学者的工作,重审其疏误,可使学者免受其干扰。

关键词

《广弘明集》 编撰体例 作者归属 明清辑佚



唐诗新变视域中的刘禹锡唱和诗

肖瑞峰


内容提要

白居易 “诗到元和体变新 ”这一夫子自道,只是一种限定在七言长律范畴内的自我总结,并不是指整个元和诗坛的革新趋势,但客观上却恰好可以概括元和诗人刻意求新求变的倾向。将刘禹锡的唱和诗置于唐诗新变的视域中加以考察,其区别于同侪的特异之处,首先是渗透于其间的哲学元素以及为宋人导夫先路的理趣。其次是豪健爽朗的抒情格调,在多元呈现、不断变奏中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底色。再次是对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具体表现为:体裁丰富多变且不专于唐代唱和诗习用的五七言近体;精华内敛、微言寄讽的独特笔法;典故与比喻的精当运用;以戏谑笔调营造谐趣。

关键词

唐诗新变 刘禹锡 唱和诗



宋刊东坡集源流与价值发覆 

——以《东坡外集》与傅增湘旧藏《苏文忠公集》为线索

曾祥波


内容提要

宋刊 “七集 ”“大全集 ”作为苏轼著述的两大源头,其中若干重要流变环节尚未厘清,这影响到今存部分东坡作品的可靠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主体文献方面,重新认定《东坡外集》补遗宋刊 “七集 ”的价值,使得大部分不见于 “七集 ”“大全集 ”系统的作品来源得到合理说明;补充文献方面,发现傅增湘旧藏所谓 “成化、弘治 ”本《苏文忠公集》的真实身份是明成化 “七集 ”两大底本之一、根据宋刊 “大全集 ”重编的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仁庙所刻未完新本”,解决了成化 “七集 ”在宋刊 “七集 ”之外新增《续集》的来源,重现了明代已经散佚的宋刊 “大全集 ”面貌。对两书真相的发覆,重构了东坡集文献的可靠性次序,应当成为苏轼研究的文献新起点。

关键词

东坡七集 外集 大全集 洪熙本《苏文忠公集》



钱谦益与曹学佺关系探微

——从《明五七言律诗选》切入

都轶伦


内容提要

上海图书馆藏《明五七言律诗选》稿本是钱谦益以《石仓十二代诗选 ·明诗选》为蓝本编选的,该稿本参与了《列朝诗集》的编纂过程。但钱谦益从未提及这一事实,还在取用《明五七言律诗选》材料时作了删汰,以淡化其中曹学佺的影响,这种处理背后隐含着从明末到清初钱谦益对曹学佺态度的变化。钱谦益在明末积极结交曹学佺,入清后对《石仓十二代诗选》及曹学佺的诗歌创作均颇有微词。钱谦益态度变化有政治需求、文学观念、个人交谊、气节人格等多方面原因,但核心始终围绕政治。事实上,钱谦益从未真正推重曹学佺,这是研究明清之际文学、论及两位文坛巨擘时需要重点澄清的问题。

关键词

钱谦益 曹学佺 《明五七言律诗选》 《列朝诗集》



从静志居到茶烟阁:朱彝尊咏物词写作意旨新论

闵丰


内容提要

《茶烟阁体物集》是朱彝尊晚年遴选平生词作编定的咏物专集,涵盖了他填词生涯各阶段的咏物创作,其中七成作品撰写于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之前,因此它并非朱氏后期写作的代表性词集。“茶烟阁 ”命名原委透露在《静志居琴趣》之中,反映出作者体物见情的个性方式。从文本结构、语言与声韵等方面考察,朱彝尊的咏物意旨一以贯之,终生未变,他将南宋词人开创的 “物化 ”写作推进到全新境地,开掘出与宋词异质的咏物之美,其成功之处在于根植的 “静志居 ”情感体验。而他专注于艺术形式的不懈探索,也为后人留下了咏物寄托问题的启示,可供反思清代咏物词发展之得失。

关键词

《茶烟阁体物集》 静志居 体物见情 物化 寄托



朱彝尊《蕃锦集》的用调特色与技法论析

——兼论集句词的创研方式

王卫星


内容提要

集句词成就独至之妙的关键在因难见巧,个性创意借由用调与技法来实现,其中翘楚《蕃锦集》堪为典范。其词攻克了阻碍前代集句词发展的两大难关,即非基本律句与对仗,是完全意义上集句词的集众长与奠基之作。按词调篇幅排序,相应意境与技法普遍遵从词调本色与体势特色。用调以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为主,难度较高的六言主导类、混合类与长调也多有创获,擅用词体灵变特色,自成境界。为发挥体势之妙,博采唐代各体诸家诗句,尤重名篇,构思组合时善因取巧与善创极巧诸技法相辅相成。各类佳作都能将诗句融化如己出,展现出不逊于同题自作词的个性、真情与造诣,不宜视作文字游戏。

关键词

蕃锦集 集句 词调 体势



以诗传文:经史演义与宋元通俗词曲叙事形态

徐大军


内容提要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的韵散配合形态所体现的 “以诗传文 ”思路和格式,关联着宋元时期一类针对史书、杂传或唐传奇的词曲体演义,它们与那些讲说历代书史文传的散说体通俗演义,构成了宋元时期文学格局中各自演进又相互映照的两大通俗叙事类群。宋元通俗词曲叙事 “以诗传文 ”的思维范型、文本体例、隐显形态、承续脉线,密切因应着当时经筵制度引领的经史阐释之风,以及对于经史诗文 “广为演义,谱为词曲 ”的时代语境,属于经史演义通俗化拓展路径上催发、派生出来的新类型。

关键词

以诗传文 韵散配合 经史演义 词曲体演义 散说体演义



韵文表演和文本吸纳: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融合与建构

叶楚炎


内容提要

在宋元话本小说中留存了诸多韵文表演,如果将 “集句 ”视为串联韵文并建构起一个完整的韵文表演的组织形式,那么 “故事 ”本身也同样具备这一功能。就此我们也能对于 “入话 ”和 “头回 ”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明晰的观照:故事性的头回应是从非故事性的入话渐次发展而来,对于入话韵文解释空间的充分拓展则是非故事性的入话最终得以演变为故事性的头回的根本原因。从韵文叙述的角度看,“潜故事人物 ”以及 “伪故事人物 ”普遍存在于这些韵文表演中,他们更为重要的职能不在于叙事,而在于串联以及展现韵文。这些来自于其他民间伎艺的韵文表演最终被话本小说吸纳和消化,而话本小说在韵文叙述方面更为细致的文体特征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逐步建立。

关键词

韵文表演 话本小说 文本吸纳 文体融合



新见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考论

曾肖


内容提要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残存四卷二十回,尚未有学者撰文讨论。该本与巴黎本的版式相同,当是同一部书的不同部分。其插图与李评本的丙本相似,均源于世本,采用上下拼合的构图方式。伦敦本用单幅整页式,多阳刻法,画面留白多,注重人物面部表情;丙本亦为单幅整页式,多阴刻法,注重环境背景细节。伦敦本、巴黎本所据底本应是李评本的早期刻印本,刊刻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四年之间,是现存惟一分卷的李评本,且具有删节本的特点,段落末尾为节省版面有意删改文字,可视为现有甲乙丙三种系统外一种新的李评本,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本价值。

关键词

《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 世本 李丙本 插图 英国国家图书馆



清代弹词《小梁山》对《水浒传》的传承与创新

王昊


内容提要

《新编时调小梁山全传》是一部清代稀见弹词抄本,共一百一十九卷,撰人信息不详,收藏于芜湖市图书馆,未见弹词书目著录。它以叙事体为主,又兼具代言体特征,是供人阅读的弹词读本。《小梁山》属于《水浒传》的仿作,它在继承后者英雄传奇题材的基础上嵌套了才子佳人题材,呈现出两种题材杂糅的特征。《小梁山》对《水浒传》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想题旨的承续、聚义地点的类似、情节关目的模仿、人物塑造的效法等方面。它在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金凤桃明显区别于以往弹词中的女豪杰,突破了其形象塑造的窠臼;二是五义后嗣形象的塑造前所未有,乃基于强烈叙事伦理动机的虚构。

关键词

《小梁山》 《水浒传》 仿作 传承 创新



王维 “终南别业”:究竟是有还是无

张进


内容提要

学界对王维诗中写到的 “终南别业”和 “辋川别业”是两个地方还是一个地方一直存在争论,今借助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题注,通过考证《终南别业》诗题自唐至北宋诸选本中的演变以及王维本人的创作,指出王维《终南别业》诗题及王维 “终南别业”在唐代本不存在,而是出自北宋《文苑英华》与蜀刻《王摩诘文集》的改写。

关键词

王维 终南别业 辋川别业



小议宋元小说家话本断代问题

程毅中


内容提要

以《红白蜘蛛》残页为元代以前小说家话本的标本,可知《清平山堂话本》所收《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简帖和尚》及《合同文字记》,熊龙峰刻本《张生彩鸾灯传》为早期话本。开篇有 “入话 ”标题,尾题标作 “小说”,应是元代以前话本的常规。《清平山堂话本》有二十三篇标有 “入话 ”标题,但尾题上题作 “小说 ”的只有九篇;无尾题的,或为缺页,或为明代作品,或为明人改本。

关键词

宋元小说家 话本体制 入话 头回 明刻本


70K
上一篇:《哲学动态》2023年第8期目录与摘要
下一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