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9-02 阅读量:5112


试析“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曾向红 罗金
【内容提要】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逐渐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国际组织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独立运作、发展成熟的组织运行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模式”(“上合模式”)。择要而言,“上合模式”包括:安全合作拓展的地区合作方式、基于承认的地区合作理念、相互平衡的权力分布格局、差序性的制度架构、网状圈层的互动模式。其中,安全合作拓展的地区合作方式是“上合模式”的发展路径和运行动力;相互承认的合作理念构成了“上合模式”的生存基础和组织原则;各成员国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构成了“上合模式”的发展保障;差序性的制度架构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和巩固了“上合模式”的灵活性与舒适性;网状圈层的互动模式有助于“上合模式”影响力的拓展。“上合模式”的优势保障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平稳运行,也彰显了中国外交的特色与贡献,并对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有所启发。【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 “上合模式” “上海精神” 地区合作组织 中国外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
中国与南亚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张起铭
【内容提要】数字丝绸之路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核心举措与重要引擎。在有关数字丝绸之路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专题研究暂付阙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后,中国与南亚地区的数字合作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并且目前尚存在较大的合作潜力。这一方面源于中国和南亚八国共同实施的数字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与南亚八国在数字发展领域相互需求且具有互补性。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亚数字丝绸之路共建意义重大,将有利于消弭南亚数字鸿沟,优化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布局,提供中印合作新渠道,应对数字霸权和数字帝国主义的威胁与破坏。中国与印度等南亚国家携手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将对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新路径。【关键词】数字丝绸之路 数字合作 南亚 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莫迪政府印度洋战略调整的
双重逻辑与战略限度
朱翠萍 胡文远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美国“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大国在印度洋的战略竞争呈加剧态势,印度追求印度洋影响力的手段也逐渐从“自助”转向“他助”,倾向于选择与拥有印度洋控制权的美国合作以制衡在印度洋仅具有有限战略存在的中国。印度调整印度洋战略不仅受到客观的物质性要素的影响,更与观念性要素密切相关。一方面,观念性要素包括身份认知、威胁认知、海权关切等形塑着一国的行为选择偏好,也对体系压力起着强化或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包括地理、历史、实力在内的客观性要素也是一国战略选择的考量因素,而相对实力的变化也对国家的战略选择偏好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国际体系作为一个干预变量,无论是释放机遇还是施加压力,都对行为体对外战略选择与实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来看,莫迪政府通过调整印度洋战略以实现弱化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印度战略转变对中印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强化了南亚小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倾向性,为中国深化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合作增添了变数。【关键词】莫迪政府 印度洋战略 “印太战略” 中印关系 身份政治
印度探索印度洋主导权的动因、举措与制约
张力 陶姗
【内容提要】探寻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被印度视为其战略崛起的内在需求,与地区安全认知和外部周边环境的变化存在着直接关联。为实现这一战略抱负,印度莫迪政府近年来重视践行海权意识,强化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战略关系,不断提升海军实力和远海行动能力,积极推动与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海上安全合作。印度的进取性姿态有助于转变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形象,为争当“净安全提供者”带来机遇,并由此对地区格局带来复杂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尽管如此,由于受自身综合实力偏弱、美国既有海洋霸权和中国常态进入印度洋等因素的制约,印度寻求印度洋主导权的探索将面临重大障碍。【关键词】印度 印度海洋战略 印度洋安全 地区主导权制度制衡视角下印度
小多边外交的成效与局限
胡娟
【内容提要】以争夺规则制定权为核心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成为印度参与大国竞争的重要途径,小多边外交是印度参与制度制衡的重要工具。冷战结束后初期,巴基斯坦曾短暂成为其制衡对象,但是随着印度实力的增加,制衡目标很快就转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以小多边为外交工具实施制度制衡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制衡的侧重与特点不同,给印度带来的收益也不尽相同。当下印度正通过参与美国主导的同盟式小多边对中国实施排他性制度制衡,通过这种排他性制度制衡,印度在靠拢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联盟体系、树立全球南方国家领袖形象和遏制中国外交空间等方面均有收效。这种小多边外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印度现阶段实现“全球领导大国”这一角色的硬实力差距。总体上看,印度的小多边外交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投机性、依附性,甚至也有悖于印度自己提出的“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通过三个阶段的小多边外交在双边/多边、地区、全球层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看小多边外交尤其是当下印度参与的排他性封闭式小多边与印度追求的大国地位是背离的,这就构成了手段与目标以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错位。这种战略错位决定了其制衡策略的局限性。【关键词】制度制衡 印度 小多边外交 排他性制衡 包容性制衡
印度莫迪政府反恐政策工具化转向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解释
李益斌 胡宋达
【内容提要】近年来印度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整体有所缓和,但莫迪政府的反恐政策却呈现出更加显著的工具化转向,此现象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借助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模型搭建解释框架,将中美印互动的刺激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印度反恐政策工具化,中巴合作深化和巴基斯坦国内恐怖主义的复杂性是结构性调节因素,而印度国内决策层和社会层的四个支持因素是中介变量。该解释框架连接起印度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二者的关系,表明莫迪政府反恐政策工具化不仅意在实现对国内资源的控制与整合,而且更是为了满足其对全球性领导大国地位的追求。根据该解释框架,2024年印度大选后印度反恐政策的工具化转向不会出现明显收缩,甚至有持续强化的可能。这对印度国内宗教矛盾、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以及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均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关键词】莫迪政府 反恐政策 反恐工具化 新古典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