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栏·
杨共乐: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当代价值(1)
詹小美、徐凤临: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叙事”(9)
苏泽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20)
·专题研究·
罗圣荣、肖琴:“一带一路”中的鲁班工坊:进展、挑战与优化路径(33)
祁进玉、李叔弢:人类学非洲研究的转变与影响(45)
郭雷庆:印尼巴布亚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的由来及其治理研究(60)
·案例分析·
曹升生:在加乌克兰裔人对加拿大乌克兰政策的影响(74)
易淑琼:从华校校歌的演化看新加坡华人身份建构——基于校刊文献的视角(88)
胡睿智:当代突尼斯犹太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100)
·中青年论坛·
邵政达、陈欢:西班牙新华商群体社会融入的特征与困境(114)
·学术动态·
第六届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征稿启事(封二)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当代价值
杨共乐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原生文明。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奠定厚实基础。中国政治和文化上统一的本领是中华文明的重大成就,有中国底色,也蕴含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历史学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始终在时空、古今的交融中,在个人、家国的情怀下连绵前行的见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大地 统一本领 历史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
杨共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091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叙事”
詹小美 徐凤临
内容提要:
探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叙事,需将其置于世界历史场域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加以澄明,进而把握其本质性规定与价值性存在。“两个大局”相交织的叙事图景、“普遍交往”与“人类解放”相链接的叙事框架、“一般性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叙事原则,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叙事范式;从“虚假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意、“资本至上”到“人民至上”的主体表意、“西方话语”到“中国理论”的发展表意,蕴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话语的“世界转向”;提供人类进步的新样态、形塑文明交融的新格局、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进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意“世界历史”的价值创造。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世界历史 话语叙事
作者:
詹小美,教授;徐凤临,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000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
苏泽宇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地演绎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中生成坚持“人民至上”、追求“守正创新”、秉持“和合共生”、坚守“团结统一”、尊崇“责任共担”的精神特质,内在支撑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彰显为人类文明解决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与创新、多元与一体、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主体性、高效性路径,彰显为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提供方法论借鉴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其生长发展的本质规定性、格局胸怀、成就贡献、担当作为,彰显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崭新样本,极大促进人类文明交融互鉴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意义
作者:
苏泽宇,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000
“一带一路”中的鲁班工坊:
进展、挑战与优化路径
罗圣荣 肖琴
内容提要:
鲁班工坊旨在“授人以渔”,以其“产教融合”的独特方式,成为当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推手。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建鲁班工坊,不仅切实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也推介了中国的专业标准、技术装备和中资企业,实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鲁班工坊向各国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然而,鲁班工坊的国际化建设推广同样面临着师资匮乏与资金紧张,资源整合不足与交流局限,同质竞争与西方政治化等共性问题。优化鲁班工坊的布局与管理,提升鲁班工坊的核心竞争力,讲好鲁班工坊故事,打破外界质疑,深化二者战略协同关系,将使鲁班工坊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鲁班工坊”的边际效应,增进民心相通,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职业教育品牌。
关键词:
鲁班工坊 “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 讲好中国故事 高质量发展
作者:
罗圣荣,研究员;肖琴,博士生,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昆明,650091
人类学非洲研究的转变与影响
祁进玉 李叔弢
内容提要:
在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上,非洲研究始终处于理论与方法变化的核心位置。在早期学科专业化过程中,非洲为人类学提供了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典议题。本文重点讨论人类学非洲研究转变的特征与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科学批判反思的浪潮中,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重要转变。非洲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被重新审视,历史情境与主体性问题受到关注,静态的文化分析模式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都遭到质疑。在不同国家力量的博弈中,政治经济学视角与交叉性议题在非洲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受到转变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人类学非洲研究的经典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非洲本土经验逐渐受到重视,非洲人类学指向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实践。在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应结合中非合作的现实情境,争取“全球南方”在中非关系等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非洲研究 人类学研究范式 区域国别研究
作者:
祁进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叔弢,博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北京,100871
印尼巴布亚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的由来及其治理研究
郭雷庆
内容提要:
当前印尼巴布亚分离主义形势的恶化,是六十年来多重问题的叠加与积重难返造成的,这些问题主要源自印尼国家建构与巴布亚民族分离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历史上看,双方的博弈可分为三个阶段:在1945—1969年间的第一阶段,荷兰殖民者培育和激发了巴布亚人的民族分离主义意识,印尼则在美国帮助下完成了对巴布亚的合法并入。在1969—1998年间的第二阶段,苏哈托政权的不自由和平建设,强化了对巴布亚的政治整合,严厉打击了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但分离主义却从精英诉求进一步扩展为大众诉求。从1998年至今的第三阶段,《巴布亚特别自治法》的实施并未取得预期成效,民族分离主义形势趋于恶化。理性认识巴布亚问题的治理困境需要从三个视角来看,一是印尼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并未有效保护巴布亚人的民族权利,二是巴布亚分离主义势力依据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和民主分离理论都不能作为其分离的合法依据,三是印尼中央政府要遏制巴布亚分离主义的恶化趋势,必须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分裂战略。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巴布亚 国家建构 民族分离主义 特别自治
作者:
郭雷庆,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州,221116
在加乌克兰裔人对加拿大乌克兰政策的影响
曹升生
内容提要:
加拿大是乌克兰独立后外交的重要变量,这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希望推动乌克兰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加拿大-乌克兰议会见习项目”等深度介入了乌克兰的内政改革;另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乌克兰离散人群所在国,有130多万之众。乌克兰裔加拿大人不但在20世纪70年代推动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国策,而且还促使加拿大著名高校建立了多家乌克兰问题研究机构,使得乌克兰问题成为加拿大高校重要课程。另外,以乌克兰裔加拿大人联合会为核心的乌克兰裔离散人群社团积极与加拿大政府互动,在2014年后推动加拿大政府积极介入乌克兰危机。当前,以“乌克兰援助基金会”为代表的新型社团更是致力于医疗援助乌克兰,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助推乌克兰加入欧盟。自2022年春俄乌大规模冲突爆发至2023年3月,加拿大政府共出资50多亿美元援助乌克兰,包括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和军事合作,其中军事项目UNIFIER前后培训了3.9万名乌克兰军事人员,还出售了众多先进武器。跨国族裔是加拿大政府构建多轨外交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乌克兰裔加拿大人 加拿大 多元文化主义 乌克兰局势
作者:
曹升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市,241002
从华校校歌的演化看新加坡华人身份建构
——基于校刊文献的视角
易淑琼
当代突尼斯犹太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胡睿智
内容提要:
犹太人定居突尼斯的历史悠久,当代突尼斯犹太人分布在突尼斯城和杰尔巴岛,且后者为主要聚集地。犹太人是突尼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组成部分,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犹太人作为突尼斯公民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公开支持,犹太人也认同政府政策;二是犹太人作为少数族群坚守犹太传统教育和宗教生活,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丰富了突尼斯文化。当代突尼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互动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冲突,充分体现犹太人在突尼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现实状况。突尼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统一于“政治民族”之下,区别于“文化民族”之中;犹太人坚守自身文化特性也有利于丰富突尼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内涵。由于人口不断流失,突尼斯犹太人未来消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关键词:
突尼斯 犹太人 现代民族国家 公民身份 犹太文化
作者:
胡睿智,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西班牙新华商群体社会融入的特征与困境
邵政达 陈欢
内容提要:
新华商是西班牙社会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群体,也是西班牙华人社会的主体。经济融入既是社会融入的维度之一,也是影响其他维度的关键因素。移民路径、行业选择的同质性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助推新华商群体经济融入的“模式化”,这一特征在推进经济深度融入的同时,也对其他维度带来消极影响。居住模式的“流动性”、企业经营的家族化和社会关系的相对封闭性特征共同决定了社区融入的低水平;语言障碍、教育观念等主观因素与文化隔阂、媒体“污名化”等外部因素限制了新华商的文化融入,但新生代已显现出更高的融入意愿和能力;受入籍人数较少、“重商轻政”传统和社团引导作用有限等因素影响,新华商群体的参政水平不高。
关键词:
西班牙新华商 经济融入 社区融入 文化融入 政治参与
作者:
邵政达,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陈欢,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与阿根廷国立圣马丁大学联合培养,徐州,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