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以宗教批判为前提
批判政治国家和社会
吕庆春
马克思、恩格斯以宗教批判为前提批判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政治国家和社会。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尘世苦难的批判的胚芽。宗教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将神的本质最终归结为人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宗教虚幻反映的本源,宗教是人的现实苦难情感和抗议。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来麻醉人的那个世界的斗争。政治解放使政治国家与宗教分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一大步,但又是不彻底的人的解放。由于政治国家没有废除私有制,并被异化为私有财产的维护者,社会奴役和不平等仍然存在,宗教仍然起作用,成为人的精神桎梏。这就必须转向对政治国家展开批判,批判其所表现出的私有制、教育、职业等方面的特殊本质。政治国家只有超越这些方面的特殊因素,才具有普遍性,人才能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彻底革命变革私有制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解放,使人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废除宗教,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宗教批判 政治解放 政治国家批判 人的解放 废除宗教
作者
吕庆春,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教授。
孔子的哲学突破与三代宗教
赵法生
孔子是中华哲学突破的主要代表,但他并非凭空开创了儒家的人文主义,而是在三代宗教尤其是殷周宗教的基础上,开启了其哲学突破的思想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西周伦理宗教固然发挥了主导作用,夏殷商宗教包括其中的巫文化并未缺席,同样在孔子的终极关怀中具有一席之地。孔子在综合吸收三代宗教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哲学突破,创立儒家学派,成为跨越古代宗教和哲学两个时代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与人格,也只有在宗教与哲学两个时代的联系与突破中才能获得客观解读。
关键词
伦理宗教 自然宗教 巫文化 儒 哲学突破
作者
赵法生,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清代内蒙古两个寺庙的活佛转世
与相关问题研究
乌云毕力格
本文通过可靠的档案资料,考证了清代内蒙古乌珠穆沁右翼旗两大寺院活佛转世的传承,纠正以往的错误说法。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强调研究中的史料学方法问题,重点指出正确利用田野调查方法与田野所获资料的重要性。
关键词
赋福寺 大乘转轮寺 活佛世系 田野调查方法
作者
乌云毕力格,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
政教功绩考
吕其俊
清代治藏政策的确立和有效实施离不开章嘉、土观等著名安多活佛世系的认可与参与,但学术界对于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的政教功绩历来关注较少。本文以《三世土观传(thu’u bkwan chos kyi nyi ma’i rtogs brjod padma dkar po)》《安多政教史(mdo smad chos ’byung deb ther rgya mtsho zhes bya ba)》《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khyab bdag rdo rje sems dba’i ngo bo dbal ldan bla ma dam pa ye shes bstan pa’i sgron me dpal bzang po’i rnam par thar pa mdo tsam brjod pa dge ldan bstan pa’i mdzes rhyan zhes bya ba)》《佑宁寺志(dgon lung byams pa gling gi dkar chag)》《清史稿》《清实录》等藏汉文献为中心,系统梳理考证了三世土观活佛入京受封、辅佐章嘉,几任安多诸寺法台,博通文史等政教贡献。
关键词
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 治藏政策 安多藏传佛教 政教贡献
作者
吕其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发现两件《佛说金轮佛顶
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研究
秦光永
9世纪以后,河西地区流传着一种未入藏的《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该经典的内容在西夏时期先后经历了两次演变,黑水城所出相关经典即是第一次演变的产物。而最新发现的这两件经典文本则为第二次演变的产物,通过分析其内容可以发现,二者均出自西夏人之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藏传佛教的影响,且大约形成于13世纪中叶。元代时,西夏遗僧将其带到北京传承开来,并留下了多种与之有关的明代经本。
关键词
《炽盛光陀罗尼经》 十一曜真言 一行慧觉 德慧
作者
秦光永,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
元代雍古名臣赵世延与道教之关系
刘永明 牛利利
出自基督教世家的雍古名臣赵世延一生究心儒学,为元代九朝元老、一代名臣,同时与道教关系密切。他崇奉道教神灵文昌梓潼帝君及与道教关系密切的礼店(今甘肃礼县)西江神,在他们的褒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与道士也多有交游,并创作了不少道教诗文。这些诗文内容丰富,反映了赵世延对道教科仪、道教义理及内丹炼养的深刻认识乃至认同。赵世延与道教的关系可视为元代多民族士人群体与道教关系密切以及道教促进色目人汉化、推动不同民族交流与交融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
元代 赵世延 道教 色目人 汉化
作者
刘永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利利,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碧霞元君分身考
张琰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出现分身的现象,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问题。明代天顺五年(1461),碧霞元君分身之雏形配享神及从神始在碧霞元君信仰祖庭碧霞祠出现。正德年间,河北已有多处碧霞元君行宫奉祀碧霞元君及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等分身。至迟万历八年(1580),碧霞祠奉祀碧霞元君及眼光娘娘、子孙娘娘二分身。在《灵应泰山娘娘宝卷》等民间文本的传播与皇室贵胄的推崇下,碧霞元君分身不断增加,以碧霞元君女神为主神,产生了两分身、四分身、六分身、八分身、九分身等类型,形成了多位一体的神灵谱系。碧霞元君分身的出现及数量的增多与神灵神职不断扩大及细化有很大关系,分身之组合亦因区域而异。
关键词
泰山行宫 碧霞元君 娘娘 分身
作者
张琰,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
妈祖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宋建晓 王心 黄森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发挥妈祖文化的独特效能是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妈祖文化与社会治理的逻辑关系,探讨妈祖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认为妈祖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目标上的互融性、过程上的互动性和实践上的互补性。妈祖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凝聚公益慈善力量和激发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将妈祖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方式相结合,在推动妈祖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妈祖文化 社会治理 创造性转化
作者
宋建晓,福建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心,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森慰,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帝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根据
——作为笛卡尔主义者的施莱尔马赫
周小龙
笛卡尔在第三沉思中将上帝观念当成是“我在怀疑”的可能性条件。与所谓的“反思模型”不同,笛卡尔将原初的自我意识放在上帝意识的背景下加以把握,从而使得他的哲学能够从自我走向上帝。在这个意义上,施莱尔马赫是个笛卡尔主义者,因为他同样地把上帝意识看成是把握“直接的自我意识”的前提条件。文本分析了施莱尔马赫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指出了施莱尔马赫虽然在某些地方误解了笛卡尔,但却继承了笛卡尔的自我意识理论。
关键词
原初自我意识 上帝意识 反思模型 “我思” “直接的自我意识”
作者
周小龙,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向死而在的此在有希望吗?
——论《存在与时间》中的希望问题
王旭
在早期海德格尔思想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终末论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1920/1921年《宗教现象学导论》讲稿中,保罗的源初终末经验被形式化为向终结存在,而在《存在与时间》中,这一经验又转变成向死而在的生存结构。在转变的过程中,希望这一终末论核心内容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残余”被悬搁了。本文试图从被悬搁的希望出发,探讨《存在与时间》中向死而在的此在是否有希望以及能有何种意义上的希望。通过《宗教现象学导论》和《存在与时间》的对比阅读,隐秘的本真希望浮出了水面。然而,在向死而在中,充实盈满的存在这一存在意义坍缩进了存在之无中,形成了结构上的裂痕,导致本真的希望无法被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举出两种意义上的希望——对可能性的激情,以充实盈满的存在为基础、善的可能性为视域的生存结构,并指出,向死而在的结构裂痕可以依靠“对可能性的激情”来补足,但“对可能性的激情”本身并不足以定义希望,希望总是对善的可能性的激情和期待,并指向他者。在此意义上,向死而在的结构是无法容纳作为生存结构的希望的。
关键词
希望 海德格尔 向死而在 终末论 充实盈满的存在
作者
王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制造知识共同体
——伊拉斯谟对“文人共和国”观念的设计
许若容
“文人共和国”(respublica litteraria)是伊拉斯谟思想的关键内核。伊拉斯谟对15世纪“文人共和国”观念进行改造,重构以基督教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文人共和国”,即人文主义者借助书信进行思想交流的知识共同体。在知识共同体外,伊拉斯谟针对宗教改革设计“基督徒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与宗教共同体在交互中体现基督教人文主义理论特质,在共时层面反映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思想的纠缠,历时层面折射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阶段思想与信仰图景的变化,最终揭示现代秩序对中世纪秩序的背离过程以及现代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思想线索。
关键词
伊拉斯谟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文人共和国 基督徒共同体
作者
许若容,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师资博士后。
伊斯兰教与大马士革城市形态的重塑
车效梅 桑敬鹏
大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独特的战略位置使其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亚历山大东征到穆斯林征服,大马士革不仅成为不同文化的统治者展示其政治权力的舞台,而且城市形态踏上“再生”征程——伊斯兰教重塑城市形态。“再生”很大程度上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其中,阐释公共空间的重构和象征符号的重置,成为伊斯兰教重塑城市形态最重要的手段。7世纪中期开始,征服者通过改建和重建新的象征符号,不仅藉此对民众施以意识形态教化,以日常视觉景观将伊斯兰教的意旨渗透到人们意识中;而且由此创造拥有伊斯兰教道德价值所建构新社会的基本元素。伊斯兰教重塑大马士革城市形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历程中既以之前的城市形态为基础,又通过继承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并对后世城市建设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穆斯林征服前后两个时期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比较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演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
关键词
大马士革 城市形态 伊斯兰教
作者
车效梅,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桑敬鹏,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