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2024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4-03 阅读量:149


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认知及其哲学评价

于佳/


提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至今,备受海外社会的持续性关注。相关媒体、学者及各界人士纷纷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就时代背景而言,海外社会基于历史、现实及理论角度肯定了大会召开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是“既定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就主要内容而言,海外社会聚焦讨论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要论题,对中国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予以认可认同。就现实意义而言,海外社会深入分析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全球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大会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海外社会对党的二十大的认知呈现出普遍性关注、差异性认识、渐进性认同和多态性聚合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唯物主义;党的二十大;世界历史;话语权;认识认同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母权论对人类历史研究的重新定向

——从巴霍芬、摩尔根到马克思

王莅/


提要:

母权论是19世纪下半叶古代法研究者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然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思想假说,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文明的内在分裂与自我修正。马克思晚年对彼时新兴的母权论思潮予以密切关注,并将其作为证成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共产主义现实性的重要论据,但这一全新的理论探索及其思想效应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本文尝试将巴霍芬、摩尔根和马克思关联为一段完整的思想史线索,从历史的前提、演进和归旨三个角度,详细论述母权论对人类历史研究所产生的重新定向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母权论;人类历史;巴霍芬;摩尔根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异化与共鸣:H. 罗萨批判理论审思

闫涛/


提要:

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问题与困境,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罗萨提出了自己的新异化与共鸣理论,笔者试图剖析、审思罗萨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本质,进而明确马克思的人本逻辑终将代替资本逻辑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路径。罗萨从对耶给的异化概念的批判出发,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新异化现象进行剖析,并以其“共鸣”理论作为疗愈方案。在“加速”成为现代人普遍心理感受的当下,罗萨对现代社会的病理分析和诊断也引发了不少“共鸣”。然而,罗萨的新异化理论归根到底仍然只是解释世界的理论,罗萨用以破解异化问题的共鸣是主体与世界关系的偶然状态,共鸣犹如昙花一现,这也使得这一理论本身呈现出偶然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出发,批判性反思罗萨的异化和共鸣理论,可更好地呈现其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先天缺陷,从而在一种自觉的理论对话中,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关键词:

批判;罗萨;异化;共鸣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尼采对理性疾病的诊断与治愈

——从当代哲学践行的视角看

杨玉昌/


提要:

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对理性的批判,认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源于苏格拉底的理性导致了生命的自我否定、自我消耗和自相矛盾,成为一种危害生命的疾病。在尼采看来,理性的基本谬误是僵化,即把相似视为相同,否定了作为生命的最基本原则的生成,使得生命沦为病态。治愈理性疾病的途径是恢复对人的感性能力的信任,通过关注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重建人的身心健康。从当代哲学践行的视角看,尼采提出的理性疾病的治愈之道无论在理论思想还是具体实践上都有着值得借鉴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理性的疾病;治愈;哲学践行;生理学;感性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



现代反讽:尼采与德国浪漫派

朱彦明/


提要:

反讽概念的现代版本,或者所谓的“浪漫反讽”,创始于以施莱格尔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派。早期浪漫派使反讽概念超越了长期以来仅仅作为修辞技巧的狭隘形式,开始向哲学靠近。但是,这种向哲学靠近,并非趋向现代主体中心的知识原则,而是转向了诗学或创造“浪漫诗”。尼采《悲剧的诞生》通过思考悲剧的再生为现代生活创造一种审美生存,就属于早期浪漫派开创的艺术“新神话”语境。但是,随着尼采与瓦格纳的疏远,他不仅批判了以黑格尔和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的颓废和虚弱人格,而且也将矛头指向了整个现代性问题,他发现现代人的“反讽的生存”“反讽的自我意识”以及可能导向的犬儒主义。尼采对待反讽的严肃态度,关联着他的价值重估的思想使命。

关键词:

反讽;浪漫主义;哲学;诗歌;艺术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黑格尔的无限概念与形而上学的重建

刘海鹏/


提要:

无限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直接涉及到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对形而上学的重建。为避免传统形而上学中因有限与无限绝对对立所导致的虚无主义,黑格尔采纳了对无限性的内在化做法,无限不是矗立在彼岸的给定存在者,也不是在集合意义上对此岸给定存在者的统筹,而是贯穿一切存在者并且蕴含着否定辩证法的存在方式。在此,否定不再充当外在的处理手法,而是充当着实在的内容,以便打破传统无限概念的绝对实定性,实现有限与无限的有机统一。无限性的内在化对传统实定性问题的克服继而对以片面有限东西为开端做法的拒绝是黑格尔形而上学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无限;存在;观念性;否定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洛克的人格观念:作为一种关系

王君/


提要:

洛克的人格观念面临着宗教、经验论和道德学的三重拉扯,如何安置人格的本体论位置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关于人格的本体论争论主要集中在实体说和情状说上,但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圆融解释洛克的人格观念。本文在指出实体论和情状说的不足之后尝试给出另一种解释。人格是从属于主体的一种关系,是同一性关系和法律关系的统一。人格关系说保留了人格的道德属性,弱化了人格的实在本质探讨,突出了人格的道德色彩,这既符合洛克的解证道德学,也与洛克神学背景下的人格同一性思想相契合,同时也相融于洛克哲学的经验主义立场。从人格关系说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格与自我、人格与上帝、人格与他人之间形成的三重关系。这一关系网为我们全面理解洛克的人学主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支撑。

关键词:

洛克;人格;实体说;情状说;关系说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变相继承到理论同构:论巴迪欧对康德哲学的接受

陈高华 吕惠/


提要:

巴迪欧将康德称作“有限性的哲学家”,不仅认为康德不可知的“物自体”限制了人类理性的无限可能,而且认为其过于苛刻的道德律令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并不能解决当下人类最现实紧迫的问题。然而,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巴迪欧最具康德色彩。因为他通过借用精神分析的“创伤之物”与“本体之物”作为其事件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不过是对康德“物自体”中所蕴含的匮乏关系的变相继承。而他通过重启共产主义的方式,使主体成为忠实于事件的、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主体,建构一种具有内在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在实质上与康德建构道德形而上学,克服人类普遍之恶的理论路径一脉相承。

关键词:

物自体;内驱力;道德律令;主体形而上学;共产主义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论心灵在物种间的非连续性

——从乌克斯库尔对康德哲学的生物学发展看

周靖/


提要:

动物心灵和人类心灵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乌克斯库尔尝试诉诸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发展康德在感性层面的分析,尝试为感性杂多在生物那里何以获得有意义的形式提供直接阐释。然而,乌克斯库尔的立场实际上是反康德的。他拒斥康德的心灵观、时空观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认为生物的心灵与世界之间不存在二元论式的界限,它们均是在身体层面上直接构建起来的,并且,不同的物种具有本体上不同的心灵和周遭世界。因而,人类心灵绝非普遍且唯一的心灵形式,人类心灵与动物心灵之间不存在连续性。乌克斯库尔提出的身体结构、功能圈以及周遭世界等概念既影响了诸多先哲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重审心灵、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动物心灵与人类心灵间的关系等重要论题。

关键词:

心灵;功能圈;周遭世界;生物哲学;乌克斯库尔;康德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



卢梭的三种平等观念及其对现代平等观念的贡献

段忠桥/


提要:

卢梭在他的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平等观念。一是基于自然的平等,即“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二是基于约定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全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三是基于功利的平等,即“既不许有豪富,也不许有赤贫”。就现代平等观念的形成而言,他的前两种平等观念总的说来贡献不大,贡献大的是他的第三种平等观念,因为它将平等问题从政治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平等;基于约定的平等;基于功利的平等;现代平等观念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



分配平等主义是一种完整的平等理论吗?

陆鹏杰/


提要:

分配平等主义是当代西方主流的平等理论之一。该理论主张,出于正义的考虑,我们应当平等地分配某些东西(比如资源、机会或福祉,等等)。然而,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平等主义者开始反思分配平等主义的局限性,他们提出了三个不同的论证来表明分配平等主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平等理论。本文将详细考察这三个论证,并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尝试提出另外一个不同的论证来表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之所以与平等主义的正义理念相冲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会导致人们在某些方面形成不平等。但分配平等主义却无法提供理由来支持这一主张,因此它确实是一种不完整的平等理论。

关键词:

分配正义;平等;分配平等主义;关系平等主义;歧视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哲学系



道体学气论的内在张力与潜能

孙飞/


提要:

在处理“我思”与实体的关系问题时,道体学气论的两种方案展现出独特的形而上学张力。第一方案通过引入德勒兹的斯宾诺莎解读,重新定位了“实体—属性—样态”之间无限互动的场域。为了更深层次地回应黑格尔对于斯宾诺莎的批评,第二方案对单子进行了潜能式的解读,将“我思”构造为对实体进行表现的特殊阶次的力量。在表现—力量学说与单子论相互交织的视野中,单子的表象能力实际上源自力量的外化形式。“我思”所投射出的世界不仅代表着思维属性对实体的表现,同时也构成了其余平行属性的外部。然而,被特殊化处理的“我思”所反映的世界与其他样态同样具备实在性,这在斯宾诺莎的平行论中形成了“实在的冗余”。同时,当丁耘运用潜能—阶次学说解释“我思”之殊胜性时,实际上已经预设了多阶次的可能世界,这些世界能否兼容,或许是一个问题。

关键词:

道体学气论;实体;力量表现;平行属性;潜能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后殖民语境下非洲文化传统创生的哲学反思

孙绍勇/


提要:

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二分逻辑赋予非洲一个意味着落后、弱势的政治和文化语义。在后殖民语境中,非洲往往经历着文化归属上的迷离、主体间性的消靡以及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顿。彻底清除殖民主义的文化阴霾,重建非洲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意义世界,需从文化发展的自为主体性、文化创造的内在规定性、文化自立的价值确定性上建构起非洲文化身份认同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在世界文化的交往互动中,非洲人民只有确立和保持非洲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和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生长,才能涤除西方殖民的文化烙印,从根本上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准非洲文化发展的价值坐标,塑造文化认同的价值理性,建构起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主体间性,无疑是非洲大陆实现繁荣发展、非洲文明融入世界文明的文化路向。

关键词:

非洲文化;后殖民;文化传统;哲学反思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非洲文化哲学:源流、内涵与重塑

王东旭/


提要:

非洲文化哲学作为非洲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对非洲反对霸权强权、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源流可以追溯到非洲的本土文化、非洲哲学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哲学的既定视域之中。非洲文化哲学以非殖民化思潮、共享发展观、非洲中心主义为主要内涵,对非洲文化哲学进行重塑,需从反对殖民文化、追寻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方面着手,其最终指向在于推动非洲文化走向开放包容的新境界,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世界格局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

非殖民化;去中心化;共享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戴维森语义学中的真理概念

何朝安/


提要:

戴维森关于真理的思考可以置于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两个传统下来加以评析。一方面,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及其真理概念是弗雷格所开创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承继;另一方面,戴维森在其语义学纲领下对真理符合论等传统真理观念的拒斥更加接近于实用主义对符合论的拒斥。我们这里的讨论展示了如何在技术细节上重述戴维森真理论思想中的实用主义向度的可能性。以戴维森语义学纲领下的真理概念为焦点,在与皮尔士真理观的对比研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从弹弓论证走向融贯主义的戴维森真理观的确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具有亲近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维度。

键词:

戴维森;真理;实用主义;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70K
上一篇:《中国人事科学》2023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文学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