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非洲》2024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3-27 阅读量:130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基础、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图片

内容提要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与实践,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全球文明倡议突出了“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之要义,而摒弃了西方渲染的“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承认文明在个体上的差异性,但同时强调人类文明完全可以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碰撞交融、和谐共生。世界文明发展史证明,融通并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旋律,且需要在同异质文明的不断对话中摄取养分,实现自我更新和文明的升华及发扬光大。中阿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人文滋养和精神资源。中非文明互鉴是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中非国家间的互利交往体现了双方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对文明平等的认知。未来,中非文明互鉴在哲学思想和发展理论构建、文化创新合作、经验传播和分享路径方面,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全球文明倡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文明交往论 中阿文明交流 中非文明互鉴

作者简介 张倩红,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王铁铮,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洪峰,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复合制度主义:基于中阿合作论坛的实证研究
图片

内容提要 “复合制度主义”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制度主义,通过制度叠加消除合作中的制度赤字,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多重制度的集成优势,形成差序化的核心机制、重点机制、延伸机制与辐射机制。21世纪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从双边务实合作走向多边制度化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应运而生。在“复合制度主义”理念指引下,中阿双方坚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合作关系从新型伙伴、战略合作、战略伙伴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中阿合作论坛制度化建设对内需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因各类机制相互稀释而造成的低效重复;对外需应对大国制度竞争的影响,防止因同质化多边制度供大于求而产生制度过剩。中阿双方应在政治、经贸、人文、科技和安全五大领域多管齐下,激发中阿合作论坛各类机制的活力,形成“复合制度主义”的系统效应,服务于新时代中阿整体合作。

关键词 中阿合作论坛  地区主义  中阿关系  复合制度主义  制度堆叠

作者简介 孙德刚,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马文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以色列工党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右倾嬗变及其影响
图片

内容提要 以色列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寓于劳工犹太复国主义之中,是促成以色列建国与存续的关键思潮,也是中东地区代表性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由于受到理论实践环境变迁、所属政党类型特征、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特质等因素共同驱动,这一思潮呈现出右倾嬗变趋势,并由此具体区分为建设性社会主义、左翼价值观、社会民主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究其根源,以色列工党社会主义观的修正和改良导致其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和实践路径相应改变,进而致使该思潮所蕴含的左、右翼元素此消彼长,意识形态光谱位置持续向右偏移。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和以色列建国初期,以色列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曾经是用以指导当地社会建构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以色列工党用以壮大社会基础、塑造社会共识的思想法宝之一。而在此之后,这一思潮的右倾嬗变进一步广泛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以色列的政坛格局、社会面貌以及国家发展和治理模式。特别是近年来,这一思想的右倾幅度加剧,客观上推动以色列社会呈现结构性右倾,并对以色列工党的政坛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

词 政党政治  以色列工党  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党

作者简介 吴诗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以色列对国内阿拉伯人的政策及其成因
图片

内容提要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对国内阿拉伯人实施表面上平等自治、实质上歧视压制分化的民族政策。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以色列歧视性民族政策源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基于恶劣地缘环境而产生的绝对安全观,以及国内阿拉伯人“威胁”犹太人主体民族数量的认知焦虑。排他性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不仅阻碍了将阿拉伯民族融进以色列国家的路径,同时反向促进了阿拉伯人自身独立性的构建,而恶劣的地缘安全形势使得阿拉伯人长期被以色列社会看作“第五纵队”,无法被主流社会接纳。以色列本土主体族群人口不足、阿拉伯人数量增加的情势,使以色列的本土犹太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极大的不安与危机感,推动以色列政府事实上对阿拉伯人实行歧视性政策。该政策使得以色列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被以色列主流社会边缘化,同时更破坏了以色列的民主制与国家构建。以色列只有采取更公平的民族政策,才能在族群政治的现实中实现以色列族群关系的和谐,构建合理的国家认同,实现民族国家的稳定构建。

 关   民族政策  以色列阿拉伯人  犹太—阿拉伯关系  建构主义
 作者简介 肖宪,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张庶,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以色列安全战略中的累积威慑析论
图片

内容提要 累积威慑是研究以色列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累积威慑可被视为“惩罚性”与“拒止性”的统一,并依重视程度不同分为“重惩罚”“惩拒并进”“重拒止”三种形态。以色列传统的“重惩罚”模式在威慑阿拉伯国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威胁时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二次“因提法达”后,以色列的累积威慑形态由“重惩罚”向“惩拒并进”转变,防御的高价值性得以突出。总的来看,威慑模式提升了以色列应对各类威胁的能力,但当前的“惩拒并进”模式无法真正解决以色列面临的安全问题。以色列追求的是所谓“犹太民族的绝对安全”,坚持军事安全优先,过度依赖军事解决方式,其威慑效用仍是周期性的,具有有限性。在可预见的未来,“惩拒并进”很难转向“重拒止”模式,这是常规力量“可竞争性”与以色列追求绝对安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前,持续数十年的巴以冲突仍未根本解决,“两国方案”举步维艰,巴以和平十分脆弱。如果以色列想要实现真正的持久安全,就必须在约束其军事手段使用的同时,积极参与新一轮中东和平对话。

词 中东安全 以色列 累积威慑 惩罚性威慑 拒止性威慑 巴以冲突

作者简介 陈曦,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葛腾飞,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技术积累及其可持续发展
图片
内容提要 杂交水稻技术作为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工具,为中非农业合作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中非杂交水稻技术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已从杂交水稻试验示范、本土化育种初探阶段发展至本土化制种及全产业链合作初创的新阶段。由中国主导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商业化运作全产业链合作体系,不仅为马达加斯加粮食振兴计划的增产目标夯实了基础,而且为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开展属地和商业化产业合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然而,杂交水稻技术合作的复杂性使之在其他非洲国家的大面积推广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而言,包括合作目标国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匮乏、农业技术人才缺乏、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纷争与国际舆论环境的压力等多重制约因素。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建立自主可控粮食安全体系的紧迫性、中非提升粮食生产战略与政策的高度契合性、中非经贸博览会创立提供的新动能,以及中非农业合作挑战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使未来中非杂交水稻技术合作得以渐进性发展与深化具备了条件。
 中非合作 农业技术合作 杂交水稻技术 农业技术积累 全产业链
作者简介 文春晖,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非农业合作与发展基地执行副主任;徐海涛,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70K
上一篇:《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
下一篇:《财贸经济》2024年第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