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2-19 阅读量:444



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学”

张 献 生


内容提要: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动力。研究和把握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党外人士的工作规律,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学”,是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为中国政治学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构建“团结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和总结奠定了“团结学”的坚实基础。着眼新时代统一战线历史方位的重要变化,针对党外人士的新变化新特点,进行新的探索、实践和总结,使党的“团结学”日臻完善,是统一战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伟力的时代要求,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政治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凝心聚力 团结学 政治学 政治发展 政治聚合力

作者:

张献生,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市,100800



反思西方化语境下现代化与民主关系的悖论

林 毅


内容提要:

现代化与民主的悖论问题,是西方式现代化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它不仅表现在现代化成果分配不平等对民主根基的侵蚀,更表现在西方模式全球化的进程中给广大后发国家带来了困扰与危机。对此,西方主流学界的回应并未触及这一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对现代化的总体限定。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对现代化与民主重新赋义为支点,重塑了二者间逻辑自洽的关系。通过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回应相关问题的经验,尤其是析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中国之制中蕴含的现代化潜力,而且也为后发国家超越西方化的限定性,更加自信、成熟、科学地探索多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启发与借鉴,使中国与世界共同迈向一个不只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新时代。

关键词:

现代化与民主悖论 西方式现代化 西方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 重塑

作者:

林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084



国家战略驱动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兼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的衔接

丁 建 彪


内容提要: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适应复杂多变的治理形势,党和国家逐步强化对基层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并附以精细化的指标管理、技术化的考核手段、密集化的监督问责等内容和形式,确保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在战略目标和任务落地过程中,形成了以项目制和科层制为支撑,以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和政治动员为特征,并更具权威性、理性化和规范化的国家战略驱动。其已成为基层治理运行的一种常规而稳定的形态,且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精准扶贫既是国家战略在乡村场域的典型呈现,同时也丰富了其内涵和结构。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的延续和升级,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家战略在基层治理的“一体两面”。这表明,只有从国家战略驱动这一基层治理运行的形态出发,才能真正探究清楚“双重战略”衔接的根本所在,进而防止各类资源重叠和浪费,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同步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国家战略驱动 基层治理现代化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作者:

丁建彪,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传统文化与现代认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构的历史逻辑

李 艳 霞


内容提要: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关键词:

政治认同 传统文化 国家建构

作者:

李艳霞,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省厦门市,361005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王伟光民主研究访谈录

王伟光 张 君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所进行的百年奋斗,科学概括了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明确指出了新征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行动方向。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和《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推出“民主大家谈”栏目,由青年学者对在民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力求为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精髓、内涵要义、实践要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期访谈嘉宾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特约记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社会主义民主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君。



好的民主制度需要强的国家能力

——王绍光民主研究访谈录

王绍光 唐 磊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所进行的百年奋斗,科学概括了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明确指出了新征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行动方向。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和《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推出“民主大家谈”栏目,由青年学者对在民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力求为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精髓、内涵要义、实践要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期访谈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王绍光,特约记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唐磊。



再识“中国之治”: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分类建构

王敬尧 王承禹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依据个体性标准和区域性标准分类回应农民利益诉求,以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建构农民政治认同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分类建构”。“分类建构”的运作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显著特质是动态调适,思想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方向是精细化,作用机制包括四重:一是分类施策带来的精准效应;二是身份认同带来的传递效应;三是突出重点带来的感召效应;四是覆盖面广带来的全局效应。“分类建构”对解码“中国之治”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民 政治认同 中国之治 农民分化 社会阶层

作者:

王敬尧,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成都市,610065

王承禹(通信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报刊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发展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浙江省杭州市,311121



国家的“视力”:技术革命与国家信息能力建构

吕俊延 刘燚飞


内容提要:

信息是国家能力建构的核心维度之一。国家信息能力是国家辨识其治下公民及其活动状况的能力,关涉到国家“看到”并“看懂”社会的广度与深度。技术革命是影响国家信息能力建构的关键变量,历次技术革命使国家掌控的组织性技术和物理性技术迭代更新,也深刻改变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经过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在社群机制、科层机制和平台机制的依次主导下,国家“视力”历经模糊到清晰再到高清的连续谱。国家信息能力的逐级攀升,使得国家与社会的联结方式从疏离到交叠再到融合,也延展了国家职能的范围。不过,国家信息能力的高度强化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国家职能过度负载和社会自治运作不振。因此,国家信息能力的建构要把握好清晰与模糊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国家应克制过度理性化的追求,给予社会力量适当的活动空间,从而建设一个兼顾秩序与活力的均衡国家。

关键词:

国家能力 技术革命 数字技术 国家信息能力 信息政治

作者:

吕俊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市,200092);

刘燚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2



“文明与野蛮”叙事与等级性世界秩序

田 文 林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叙事主要由基督教宗教认同、白人种族主义及西方制订的国际法理论构成,并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后殖民时期,这种“文明与野蛮”叙事的标准则日益从具象到抽象,更多借助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视为“现代性”“人权高于主权”等更抽象的标准,并服务于新帝国主义扩张。从结果看,这种文明标准通过制造“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人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彼此隔绝、相互对立的世界。此外,“文明与野蛮”叙事还塑造出“反文明的文明观”,并由此导致整个世界日趋“野蛮化”,形成等级性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文明与野蛮”叙事 殖民扩张 新帝国主义 等级性秩序

作者:

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872



技术权力与大国创新:西方国家认知逻辑、行为模式与外溢后果

李应博 林子秋


内容提要: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态势依然剧烈。在国际政治场域中,西方创新大国将技术权力与国家创新模式的关联机制“外部化”将导致全球技术治理体系中的权力之争。西方大国在技术权力结构、运行和分配上遵循丛林法则、雁阵思维和身份政治逻辑;以全面主导全球价值链为国家整体创新目标,采取高强度战略科技投入、解构既有技术治理信任体系、建立排他性闭环价值链以及阻遏技术人才流动等措施。这种认知逻辑和行为模式将显著拉高全球经济系统运行风险,致使新兴技术后发国家落入“技术诅咒”,对西方国家自身也将产生巨大的反噬效应。在当前全球技术权力体系加速变革时期,技术创新大国应坚持更广泛、更包容与多边合作的技术权力认知逻辑,在国际科技合作新型治理机制、全球创新网络机制、技术创新的理性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全球技术权力新生态构建上展现大国创新的时代之义。

关键词:

技术权力 大国 创新 西方国家

作者:

李应博、林子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84



身份政治与自由主义危机

——从西方政治思潮变迁的视角分析

张 飞 岸


内容提要:

作为西方左翼后现代转向的时代产物,身份政治以激进左翼的新社会运动开场,以中左翼政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体制化、表演化为内核,最终却引发了右翼民粹主义复兴和自由主义基础的溃败。自由主义中立政治的理想依托于劳资力量对比的平衡,身份自由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共谋者将政治关注焦点从经济议题转向文化议题,它和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互为表里,导致了西方政治思潮整体性右倾,创造了资本自由扩张的宽松环境,改变了劳资力量对比,破坏了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政治极化使当今西方世界处于新自由主义共识瓦解的边缘。身份政治是新自由主义时代主导的政治冲突形态,从西方政治思潮变迁和自由主义的兴衰演变的视角系统分析身份政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政治走向。

关键词:

身份政治 自由主义危机 西方政治思潮 后现代转向

作者:

张飞岸,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100872



政治学方法论与历史观问题

杨 光 斌


内容提要: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关键词:

政治学方法论 历史观 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 阶级分析 历史政治学

作者:

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872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及其优化的路径选择

张 师 伟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孕育和开始于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它不能直接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优概念与理论成果,但却可以在挖掘中华文明重要元素和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得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认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应有的理论诉求向研究者提出了知识结构优化的要求,既务求克服学科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限,实现知识在学科结构上的多元一体,也务求在知识内容上兼顾规范性和经验性,并使两者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理论结构。研究者知识结构优化,既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知识生产优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知识生产优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 理论诉求 知识结构局限 学科融合

作者:

张师伟,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3



政治概念移植的现实基础和形变模式

郭 忠 华


内容提要: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概念体系作为出发点。移植是概念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政治概念移植以人类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作为前提,以满足政治实践的需要作为内在动力。受情境、价值因素的影响,概念在移植过程中经常发生形变,形成概念拉伸、概念辐射和概念家族相似性等模式。拉伸模式坚持原有的性质标准而进行程度拉伸或个别要素增生;辐射模式以共同要素为基础进行要素的简约组合;家族相似性模式以具有要素相似性的家族成员为基础形成概念家族。三种模式体现了概念移植过程中的不同要素选择、组合方式等内容。是否有助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进行政治概念移植的基本准则,三种形变模式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政治概念 自主知识体系 概念移植 概念形变

作者:

郭忠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23



数字时代的政治传播:理论重构、议题革新与范式转向

张 开 平


内容提要:

数字时代以来,技术革新与信息传播的加速不断重构政治过程,成为理解政治现象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数字技术如何重构政治传播的理论版图,数字时代给政治传播乃至政治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全新的议题,以实验与计算政治学为代表的方法论革新又带来了哪些全新的研究机遇,意味着研究范式的何种转向?本文以传播与政治互构的视角梳理数字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框架,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该领域在20122021年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逾两千篇前沿研究论文,归纳出“基于信息茧房的舆论极化”“多主体跨平台的政治信息流动”等六大前沿议题及其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的政治传播研究正在经历范式转向,即研究主体由垂直方向的政治传播向水平方向的政治沟通发展,研究重心由媒介效果向信息传播效果转移,研究视阈从国家社会互动向全球互动扩展,研究路径由多学科向后学科化演进。

关键词:

政治传播 计算政治学 理论框架 前沿议题 范式转向

作者:

张开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市,100084


70K
上一篇:《中国史研究动态》2023年第5期目录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