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2-01 阅读量:478

目录

2023年第5期


作品及作家研究



“是什么给你蒙上了这样的阴影”:解读《班尼托·赛雷诺》中的哥特性 

陈 榕 / 5

走出世纪之交的犹太身份困境

——《诉讼》中“启示的虚无”与世俗生活内的救赎 

崔诗韵 / 26

瓦·格罗斯曼小说中的犹太线索与身份政治 

汪情乐 / 45

幽灵重返

——温特森万圣节系列小说中的感知、记忆与真实 

成之珍 / 63

匿名与流亡:安部公房《箱男》中的弃民问题 

赵健男 / 75

塞维尼夫人与古典主义文学记忆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灵感源泉 

廖梦媛 / 92


文化研究



维多利亚人对舒适的追求

——以《英国妻子》与《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傅燕晖 / 104

纳博科夫与他笔下的中国 

文导微 / 118


文艺理论研究



诗学的范畴:俄罗斯现代文论钩沉 

凌建侯 / 131

跨越大西洋、奴役史与离散黑人文化

——评保罗·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现代性与双重意识》 

沈若然 / 144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注释体例

/ 156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内容提要

2023年第5期


“是什么给你蒙上了这样的阴影”:解读《班尼托·赛雷诺》中的哥特性

陈 榕

内容提要  在短篇小说《班尼托·赛雷诺》中,赫尔曼·麦尔维尔描绘了西班牙贩奴船“圣多米尼克号”上的奴隶暴动。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麦尔维尔对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哥特化改编:开篇即用黑暗悬疑感吸引读者进入文本;揭开谜团过程中逐步彰显小说哥特暴力内核;最后,不像其他哥特小说一样在结尾处提供诗学正义以求从黑暗世界返回光明世界,而是让焦虑感弥散到文本的最后一行。对《班尼托·赛雷诺》进行细读,探察麦尔维尔如何在文本进程中一笔笔添加阴影,扩充小说指涉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看到他如何用一则远洋异域发生的故事来映射他所身处时代的美国危机,传达他对帝国主义、奴隶制、种族歧视以及废奴运动思潮等议题的复杂思考。

关键词  《班尼托·赛雷诺》 哥特小说 奴隶制 暴力



走出世纪之交的犹太身份困境 

——《诉讼》中“启示的虚无”与世俗生活内的救赎

崔诗韵

内容提要  西方学界长期关注卡夫卡与犹太神学间的联系,但少有研究能结合文本细节将卡夫卡对犹太神学的关注与19至20世纪之交中欧犹太人的身份难题相关联。犹太神学家格舒姆·肖勒姆进行了这一历史性的尝试,将《诉讼》视为现代犹太人走出同化主义与复国主义身份困境的文学路径。本文综合文本细读、神学研究与历史分析,通过展现犹太人困境在《诉讼》文本细节中的渗透,分析肖勒姆对《诉讼》的理解与卡夫卡创作本身之间的偏差,借以阐释卡夫卡在犹太身份问题上区别于同时代犹太知识分子的独特立场。

关键词  卡夫卡 肖勒姆 世纪之交 《诉讼》 犹太困境



瓦·格罗斯曼小说中的犹太线索与身份政治

汪情乐

内容提要  俄苏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在不同时期的犹太主题创作,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苏联犹太民族特殊性的认知变化,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对犹太民族未来的想象性安置。格罗斯曼对犹太身份的认同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状态,最后辩证地回到主动无意识,这一变化过程不仅解释了他思想经历的某些变化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始终如一的坚持,也展现了历史进程中苏联犹太人的民族境遇及集体或个人选择。

关键词  瓦·格罗斯曼 犹太主题 身份认同 《生活与命运》



幽灵重返

——温特森万圣节系列小说中的感知、记忆与真实

成之珍

内容提要  2021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以万圣节为主题创作的四篇短篇小说围绕“幽灵重返”展开叙事,借助数字科技和身体感知的互动再现“不可见”的幽灵。这一系列作品彰显了温特森非凡的文学想象力及其对肉身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省思。通过分析幽灵在文本中营造的叙事陷阱,解读温特森笔下的“闹鬼”产生的游戏性叙事效果,本文试图穿越笼罩小说的死亡恐怖,展现温特森对于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感知、记忆与真实的关系的关切与思考,以揭示小说家所观察到的生活世界的复杂性。

关键词  珍妮特·温特森 万圣节 幽灵叙事 感知



匿名与流亡:安部公房《箱男》中的弃民问题

赵健男

内容提要  日本战后作家安部公房以前卫的创作风格享誉世界,他在1973年推出的小说《箱男》通过构建“箱男”的形象直指日本社会的弃民问题。“箱男”形象的创设不仅融合了安部公房的个人体验,更折射出近代以来日本殖民与帝国建构的历史过程。本文尝试从“箱男”身上匿名与流亡特质出发,重审日本从帝国主义到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弃民群体生产机制的延续,在日本从战前到战后的历史转向中讨论弃民之于安部公房的创作以及日本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安部公房 《箱男》 “弃民”殖民体验 帝国主义



塞维尼夫人与古典主义文学记忆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灵感源泉

廖梦媛

内容提要  17世纪法国书信作家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文学创作的启蒙之师,两人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普鲁斯特撰写过书信仿作,并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塞维尼夫人笔下的贵族婚事进行了创造性改写。此外,普鲁斯特还在小说中重现了塞维尼夫人与儿女之爱,通过她的中介作用与古典主义文学实现跨时代对话,带领读者追寻17世纪的文学记忆。塞维尼夫人忠实描绘瞬时感官印象的写作手法赋予了普鲁斯特灵感,帮助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官能印象呈现世界,为读者建构起立体、多维的感知空间。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塞维尼夫人 书信 感官印象



维多利亚人对舒适的追求

——以《英国妻子》与《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傅燕晖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凭炫耀性消费彰显身份的风气盛行,中产阶层无视本阶层的经济实力,盲目仿效贵族的奢华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维多利亚时代思想者的警觉。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指南的作者萨拉·艾利斯和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分别基于自身的性别与阶层,倡导一种与身份相匹配的、以提升生活舒适度为导向的生活方式。这种舒适而不奢华的生活方式以美德为根基,又可缓解焦虑、赢得体面、孕育美德、提升幸福,满足了维多利亚人的多重人生诉求。这种务实中庸的人生追求在中产阶层中表现最为明显,却又不局限于这个阶层。

关键词  舒适 维多利亚人 萨拉·艾利斯 《大卫·科波菲尔》



纳博科夫与他笔下的中国

文导微

内容提要  纳博科夫对“自然”的中国和“人”的中国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对前者心驰神往,对后者却少有褒扬。面对中国的物时,他对热门特产不屑一顾,却对非流行的跳棋加以青眼;他不仅引用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也在创作中提出过类似的疑问。本文从纳博科夫笔下的中国反观他对中国的态度,同时从他对中国的想象中探察他的个性与喜恶——对鳞翅目昆虫与棋类的兴趣、对残酷和死刑的憎恶、对流行的警惕、对梦觉主题和生死主题的关注等。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中国 作家个性



诗学的范畴:俄罗斯现代文论钩沉

凌建侯

内容提要  19与20世纪之交,西方古典诗学率先在俄国发生现代转型,开启了文学研究追求独立学科地位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文艺学学科的确立,科学的诗学成为文艺学体系中特色最鲜明的领域,并出现广义和狭义诗学的分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1世纪,俄罗斯学者一方面继续保持诗学的文艺理论属性,另一方面采用跨文化对话的方法,不断开拓新领域,形成了理论诗学、历史诗学与实践诗学三足而立的格局。透过诗学这个既旧又新的范畴不难发现,在国际学术界不断扩延诗学概念的语境中,俄罗斯学者为现代文论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关键词  俄罗斯诗学 文学理论(文论) 科学化 现代转型 跨文化对话



跨越大西洋、奴役史与离散黑人文化

——评保罗·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现代性与双重意识》

沈若然

内容提要  保罗·吉尔罗伊的专著《黑色大西洋:现代性与双重意识》被公认为是离散黑人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吉尔罗伊用黑色大西洋的概念指涉离散黑人自大西洋奴隶制开始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强调西方黑人的双重意识,并对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批判和重构。黑色大西洋理论力图将文化研究与后殖民研究、种族研究结合起来,凸显离散黑人文化与奴隶制历史、种族问题的关联。它主张一种跨国家和跨种族的视角,强调黑人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可变性,作为研究离散黑人文化的新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保罗·吉尔罗伊 黑色大西洋 现代性 离散 黑人文化

70K
上一篇:《哲学动态》2023年第9期目录与摘要
下一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